與楊廣恰恰相反,李世民身上那種活潑強悍的尚武精神,那種質(zhì)樸的、原生態(tài)的生命動能其實正是繼承了關隴集團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在那個一切都要靠武力和實力說話的年代,李世民并不是從書本上學習那些大而無當?shù)摹跋韧踔馈?,而是從父母親的性格遺傳和言傳身教中養(yǎng)成了機智勇武的過人稟賦?!杜f唐書·太宗本紀》中說:“太宗幼聰睿,玄鑒深遠,臨機果斷,不拘小節(jié),時人莫能測也?!睆睦钍烂袢蘸笤跉v史上的種種作為和表現(xiàn)來看,我們有理由認為,這并非修史者的溢美之辭。少年李世民的性格特點一方面是繼承了鮮卑民族的尚武精神,另一方面也與關隴集團那些成功者所共同具有的人格特征正相契合。
同樣,作為關隴集團的后人和鮮卑母親的兒子,楊廣背叛了自己的傳統(tǒng)。
而李世民則繼承了前人的優(yōu)秀品質(zhì),也無愧于他身上流淌的鮮卑血液。
誠如陳寅恪先生所言:“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故能別創(chuàng)空前之世局!”
我們可以說,面對即將到來的那一場場群雄逐鹿和改朝換代的戰(zhàn)爭,以及一幕幕驚險而殘酷的政治博弈,這個機智果斷、驍勇強悍的年輕人早已做好了上場的準備,并且充分具備了角逐的資格。
大約在大業(yè)十年(公元614年),十六歲的李世民娶了隋右驍衛(wèi)大將軍長孫晟的女兒。眾所周知,這個長孫家的女兒就是后來初唐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長孫皇后。她知書達理、深明大義,盡心輔佐而決不干政,在李世民登基御極、治理天下的過程中默默無聞地做出了很多貢獻,不愧為成功男人背后的偉大女性,也無愧于“母儀天下”之稱,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有典范性和楷模意義的皇后之一。
長孫家族是北朝的豪門顯宦,其先祖出于北魏皇族拓跋氏,因在魏宗室中建功最偉,且居宗室之長,故改姓長孫。到了長孫晟這一代,其地位依然顯赫。他是隋朝的重臣名將,從青年時代起就深受隋文帝器重,此后長年經(jīng)略突厥,曾向隋文帝提出“遠交近攻”之策,從而成功離間突厥各部,使其最終向隋朝稱臣。在隋帝國的國防事務和外交戰(zhàn)略上,長孫晟可謂貢獻良多、功勛卓著。大業(yè)五年,長孫晟病卒。
長孫晟死后,年僅八歲的長孫氏和哥哥長孫無忌一起被舅父高士廉收留撫養(yǎng)。高士廉出自北齊皇族,其祖父高岳是北齊開創(chuàng)者高歡的堂弟,封清河王,官至左仆射、太尉;其父高勵,北齊樂安王,也曾官任左仆射。高士廉從小博覽群書,尤其在文史方面頗具造詣。在他的熏陶下,長孫氏和長孫無忌自然都喜歡上了讀書。史稱長孫無忌“好學,該博文史”,而長孫氏也是“少好讀書,造次必循禮則”。
長孫氏十三歲時,由于高士廉對李世民非常賞識,知道他不是久居人下之輩,所以就把長孫氏許配給了李世民。
從此,長孫兄妹的命運就與李唐家族、尤其是與李世民緊緊綁在了一起。
大業(yè)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煬帝楊廣北巡時被突厥圍困于雁門,下詔命各地勤王,年僅十七的李世民就應征入伍,并向主將提出了“赍旗鼓以設疑兵”的策略,建議隊伍大量攜帶軍旗和戰(zhàn)鼓,然后大張旗鼓設置疑兵,借此迷惑敵人、制造恐慌。他說:“始畢可汗膽敢以舉國之師包圍天子,必定認為我們倉促之間不能及時救援。所以我們應該大張軍容,白天令數(shù)十里幡旗綿延相續(xù),夜晚則鉦鼓齊鳴,讓敵人以為我方援軍已大量集結(jié),勢必聞風而遁。否則敵眾我寡,萬一突厥傾巢來攻,我們必定難以抵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