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長也會疑惑,究竟是什么原因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沉默寡言。
1.不敢問。有很多孩子因為怕 訓 所以不敢發(fā)問,作為家長你是否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 講過了怎么不會? 這是應該知道的。 上課聽沒有?復習了嗎? 沒做筆記嗎? 正因為如此,孩子便不會提出問題。
2.不好意思問。有些孩子自尊心極強,羞于發(fā)問。其實這也是自我封閉、缺乏自信的表現(xiàn)。
3.等待答案。有些孩子不愿意主動思考,即使有疑問也不問。他們認為家長們最終會給出他最正確的答案。
4.沒想到。有些孩子無論學習還是做事都粗枝大葉,不求甚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由于他們學而不思,所以他們通常是沒有問題的。
【父母應該做的事】
1.家長對于孩子們不著邊際的提問應該多一些耐心,少一點責備;多一點體諒,少一些抱怨。
2.對于一些性格比較內(nèi)向的孩子,家長們要經(jīng)??洫労凸膭睢R?好孩子是夸出來的 。
3.家長應該激發(fā)孩子善于提問的熱情,讓孩子由被動地接受變?yōu)橹鲃拥厮伎肌?/p>
4.對于一些難以回答的問題,家長們千萬不能以 糊弄 的方式處理。一旦孩子習慣了大人們這種似是而非的回答,就失去了對家長們的信任,更會延續(xù)家長對待問題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
鍛煉孩子的思考力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應積極鼓勵孩子提問,讓孩子盡量相信自己能夠解決問題,還要注意激發(fā)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對所探究的問題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在適當?shù)臅r候,家長們也要問孩子一些問題,鍛煉孩子的思考能力。
某一天中午,北宋著名哲學家邵康節(jié)與12歲的兒子邵伯溫在院子里乘涼。這時,院墻外邊突然伸出一個人頭,朝院子中瞅了一圈,又縮了回去。
邵康節(jié)問兒子: 你說這個人在看什么?
兒子說: 八成是個小偷,想偷點東西,看見有人就走了。
邵康節(jié)卻說: 不對。 然后,他啟發(fā)兒子道: 如果這個人是小偷,他見到院子里有人,肯定會立刻縮回頭去。但是,他明明看到院子里有人,卻還是看了一圈,這說明什么呢?
兒子想了一會說: 哦,他恐怕是在找東西吧。
邵康節(jié)又問道: 是的,但是他只看了一圈,不知他是找大東西,還是找小東西?
兒子回答: 是在找大東西。
邵康節(jié)又啟發(fā)兒子道: 那么,什么大東西會跑到我們院子里來呢?那個人又是農(nóng)民打扮,他會來找什么東西呢?
這回,兒子堅定地回答: 他肯定是來找牛的。
邵康節(jié)滿意地點頭道: 說得對,他是來找牛的。以后,你要多動腦筋才是。
上面這個故事說明,只要我們愿意,就可以用適合孩子年齡的理解的方式和語言,引導孩子進行思考,并學到知識。知識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我們?yōu)楹⒆咏忾_一個謎,就為解開下一個謎作了準備,只要我們用心,孩子的知識鏈條就會越接越長。
【父母應該做的事】
1.孩子們在學習或是認知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很多困難。這時,家長要善于抓住這些難點,對其進行釋疑解惑,并循序漸進地對孩子提出一些有益思考的問題。
2.抓住矛盾處提問。無論是生活中還是課本里都會出現(xiàn)一些矛盾之處,家長要幫助孩子一起發(fā)現(xiàn)這些矛盾,并提出問題。
3.對新問題質(zhì)疑。當一個問題解決之后往往會產(chǎn)生另一個新的問題,家長要幫助孩子發(fā)現(xiàn)這些新問題,并且對其本質(zhì)作出分析,教給孩子一些分析問題的方法。
4.對孩子的問題,家長應注意區(qū)別對待,不一定一一作答。有的問題只要孩子自己動腦或者查閱書籍就可以得到解答的,家長應鼓勵自己解決。
育子必讀:思考的故事
某一天,斐塞司博士悠閑地站在窗前。外面天氣晴朗,正適合散步。然而博士并沒有出去的意思。他似乎在凝望著什么,思考著什么。但是從神態(tài)上看,又好像什么也沒有思考,就是工作之后漫無目的地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