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沈小霞相會出師表(3)

傳世經(jīng)典白話小說精編:官場奇聞 作者:劉洪仁


卻說保安州父老,聞知沈經(jīng)歷為上本參嚴閣老貶斥到此,人人敬仰,都來拜望,爭識其面。也有運柴運米相助的,也有攜酒肴來請沈公吃的,又有遣子弟拜于門下聽教的。沈煉每日間與地方人等,講論忠孝大節(jié)及古來忠臣義士的故事。說到關(guān)心處,有時毛發(fā)倒豎,拍案大叫;有時悲歌長嘆,涕淚交流。地方若老若小,無不聳聽歡喜。或時唾罵嚴賊,地方人等齊聲附和,其中若有不開口的,眾人就罵他是不忠不義。一時高興,以后率以為常。又聞得沈經(jīng)歷文武全材,都來合他去射箭。沈煉教把稻草扎成三個偶人,用布包裹,一寫“唐奸相李林甫”,一寫“宋奸相秦檜”,一寫“明奸相嚴嵩”,把那三個偶人做個射鵠。假如要射李林甫的,便高聲罵道:“李賊看箭!”秦賊、嚴賊,都是如此。北方人性直,被沈經(jīng)歷咶得熱鬧了,全不慮及嚴家知道。

自古道:“若要不知,除非莫為?!笔篱g只有權(quán)勢之家報新聞的極多,早有人將此事報知嚴嵩父子。嚴嵩父子深以為恨,商議要尋個事頭殺卻沈煉,方免其患。適值宣大總督員缺,嚴閣老分付吏部,教把這缺與他門下干兒子楊順做去。吏部依言,就將楊侍郎楊順差往宣大總督。楊順往嚴府拜辭,嚴世蕃置酒送行。席間屏人而語,托他要查沈煉過失。楊順領(lǐng)命,唯唯而去。

卻說楊順到任不多時,適遇大同韃虜俺答引眾入寇應(yīng)州地方,連破了四十馀堡,擄去男婦無算。楊順不敢出兵救援,直待韃虜去后,方才遣兵調(diào)將,為追襲之計。一般篩鑼擊鼓,揚旗放炮,都是鬼弄,那曾看見半個韃子的影兒?楊順情知失機懼罪,密諭將士:“搜獲避兵的平民,將他頭斬首,充做韃虜首級,解往兵部報功?!蹦且粫r,不知殺死了多少無辜的百姓!沈煉聞知其事,心中大怒,寫書一封,教中軍官送與楊順。中軍官曉得沈經(jīng)歷是個攬禍的太歲,書中不知寫甚么說話,那里肯與他送。沈煉就穿了青衣小帽,在軍門伺候楊順出來,親自投遞。楊順接來看時,書中大略說道:一人功名事極小,百姓性命事極大。殺平民以冒功,于心何忍?況且遇韃賊,止于擄掠;遇我兵,反加殺戮,是將帥之惡,更甚于韃虜矣!書后又附詩一首,詩云:

殺生報主意何如?解道功成萬骨枯。

試聽沙場風(fēng)雨夜,冤魂相喚覓頭顱。

楊順見書大怒,扯得粉碎。

卻說沈煉又做了一篇祭文,率領(lǐng)門下子弟,備了祭禮,望空祭奠那些冤死之鬼。又作《塞下吟》云:

云中一片虜烽高,出塞將軍已著勞。

不斬單于誅百姓,可憐冤血染霜刀。

又詩云:

本為求生來避虜,誰知避虜反戕生!

早知虜首將民假,悔不當時隨虜行。

楊總督標下有個心腹指揮,姓羅名鎧,抄得此詩并祭文,密獻于楊順。楊順看了,愈加怨恨,遂將第一首詩改竄數(shù)字,詩曰:

云中一片虜烽高,出塞將軍枉著勞。

何似借他除佞賊,不須奏請上方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