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們要特別感謝余東升老師。他是先生在高等教育研究方面培養(yǎng)出的博士之一,在我校教育科學研究院工作,長期從事高等教育研究,深有所得,深有所識,深有所行。十多年來,作為先生的同事、學生與助手,作為我國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重要成員,作為我校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常務副主任,他為我國、我校的文化素質教育的發(fā)展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做了大
量工作。至于這本文集的出版,大量本該由我們去做的工作,他全部默默承擔了。他在他所指導的研究生協(xié)助下,從先生教育論文中初選出了180篇左右,進行了
分類與編排,又充分聽取了先生的意見,與先生一起商量,最終選出了90篇,并對分類與編排作了適當調整。而且,他又為文集撰寫了《育人:教育永恒的主題——慶賀(楊叔子教育雛論選)出版》一文,作為我們“序言”的延伸,講的是對先生教育論文、教育思想及有關方面的認識,以及與這本文集有關的內容??梢哉f,沒有余東升老師,就沒有這本文集。我們這些工科的先生弟子再次向余東升老師表示最真誠的敬意,向協(xié)助他工作的研究生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們還要特別感謝先生的秘書曹素華老師。曹老師除了完成她校學術委員會等日常工作外,平時非常注意收集先生的論文、書信與詩作等,并對這些文稿進行了系統(tǒng)的整理與歸檔。上一本詩集的出版和這本教育文集的出版,都與曹老師的默默辛勤工作是分不開的,沒有她,這本文集的一些論文特別是其原稿可能是找不到的。在此再次向曹老師致以最真誠的敬意!
在此,我們一定要講,我們特別要感謝校內外許多教育專家。先生常說,在校外,沒有周遠清先生他們的幫助,在校內,沒有涂又光先生他們的幫助,沒有華中科技大學這塊沃土,就沒有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成果。這是先生的由衷之言,我們這些弟子們,謹向周遠清、涂又光先生等校內外教育專家與我們的華中科技大學致以最真誠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