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節(jié):一段深刻美妙的話

老子與百姓生活 作者:姚淦銘


再來觀察一個生命,嬰兒呱呱墮地,至于童年燦爛,青年輝煌,壯年成功,終于垂垂而老,老態(tài)龍鐘,最后復歸于一掊黃土,也是復歸于自然。

再來觀察如財產(chǎn)等身外之物,它們"生不帶來",人們從而由"無"向外索取變?yōu)檎加?,由占?少"而變?yōu)檎加?多",又由占有變?yōu)楦挥?,然?死不帶去",終于化為烏有。-老子發(fā)現(xiàn),自然萬物好不熱鬧啊,熙熙攘攘,紛紛紜紜,然而又都靜靜地回歸于它的本原。這就是在萬物紛擾后面有個"靜",就是"復命",這是一種規(guī)律,又稱為"常"。這樣,老子悟出來自大自然的道,寫出了他的精彩一章,就是第16章。

《老子》在這章里說了一段非常深刻美妙的話: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狂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我把大意說一下:要心虛無欲達到極點,要守持清靜做到堅定。萬物都在生成活動,我看到的是循環(huán)往復。萬物紛雜生存,又各自返回它們的本原。返歸本原稱為"靜",這叫復歸本性。復歸本性稱為"常"。了解"常"稱為"明"。不了解"常"而妄動亂來,就會遇到兇禍。了解了"常"就會無所不容,無所不容就會公正。公正就合王道,王道就合天理自然。符合天理自然才能合乎"道",合乎"道"就能永久,直到老死不會發(fā)生危險。

老子提煉出六個字:"致虛極,守靜篤。"一個"虛"字大有學問,一個"靜"字學問不小,而就在"虛靜"里邊大有文章。這段話不失為現(xiàn)代人生存智慧庫中可以永遠研究閱讀的經(jīng)典之言,可以讓現(xiàn)代人保持一種心理平衡。

從這種透視人生、審察萬物的制高點出發(fā),老子思考一個人怎樣可以活在世上而一身無殆,就是一生平安,不招來兇禍災難,避開危險。-這就是六個字:"致虛靜,守靜篤。"

"致虛極",就是你要將后天的種種欲望、成見、心機等加以控制、調(diào)適、消解、澄清,因為這些東西往往將原來清凈純潔的人心騷亂起來、渾濁起來、邪惡起來。老子強調(diào)不是"虛"一點,"虛"一時,而是要長期鍛煉、修養(yǎng),從而達到"極",就是要到極點,到最高層次。

"守靜篤",就是先要分清欲望中的"可欲"與"不可欲",那么你置身于滾滾紅塵中,面對"不可欲"的一切誘惑,比如金錢、美色、權力、名聲等等,要堅守住靜啊,要篤守啊!"篤"是什么意思?篤就是切實、厚實、老老實實的意思。這就是說,人啊人,要切實而老老實實地堅守住那個"靜"!這樣一個是"虛",一個是"靜",就把心靈中的垃圾與毒素及時地清除了。你看"虛靜"可以排毒,可以養(yǎng)心,可以避禍,可以胸懷大志,可以高瞻遠矚,可以瀟灑人生!為什么老子能這么長壽?其中的原因就是修煉了這些如他所說的道道,這正如司馬遷說的"以其修道而養(yǎng)壽也"。

再說諸葛亮是多么厲害的一個人物啊,他教誨他兒子的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你看,抓住了人生的要害來叮囑兒子,這是諸葛亮的心靈深度??!

虛靜真的這樣美妙嗎?我來再舉一個現(xiàn)代人的例子。都市里的人每天熙熙攘攘上班,每天關在大玻璃窗后面辦公,接觸紛至沓來的事務、信息、情緒、忙亂等等。然后雙休日你和家人、朋友來到郊外,一片寂靜的山坳里、樹林中、草地上、流水前,聽到的是大自然的風聲、水聲、鳥聲,聞到的是花香、草香、泥土的芬芳,看到的是鳥的自由的飛翔、魚的自由的游動、蜜蜂自由的采蜜,一派天機,生氣盎然。你會覺得來之前的一顆疲憊的充滿雜亂信息、充滿各種欲望、充滿層層塵埃的心,頓時平靜下來了,澄清下來了,那些紛雜的東西被拋去了。哇,好舒服啊!這就是享受到了老子所說的"虛靜"?。?/p>

不過,一兩天后你回去了,這"虛靜"又離你而去了!朋友們要說了,我們可不能老呆在荒山里??!有事業(yè)啊,要上班掙錢啊,要養(yǎng)家口啊!現(xiàn)代人無日不處在紛紛擾擾的社會里,乍一想,如何能以一"虛靜"了結(jié)???是啊,古人有句話叫"大隱隱于市"嘛,其實在滾滾紅塵的都市里,在殘酷競爭的商場上,也可以做到啊!這并不是要你像木偶一樣寂靜不動嘛,也不是心如灰槁了無生氣,這是通過心靈的修養(yǎng),來"致虛"、"守靜"啊,來達到一種有序的、和諧的生命律動,合乎生命的自然節(jié)拍,從而生命不再盲動、被動、騷動,而是主動、能動、靈動!你看,洗滌了心靈上蒙受的喧囂和塵埃,恢復了心靈的清脫和空明,從而拓展了心靈的新空間,積儲了生命的能量,在深蓄厚養(yǎng)中實現(xiàn)靈魂的升華,人生的升華!這是多美的事!這是老子多美的人生智慧!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在第44章里向人們提出這樣的問題: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這里的意思就是:名聲和生命本身哪個更可愛?生命本身和錢物財產(chǎn)哪個更貴重?得到名與利,和失去生命哪個更有害?老子自己又回答了這些問題。他說:太愛名聲必定有大耗費,太多的財產(chǎn)積累必定有大損失。如果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遭到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安全長久。-這是智者的妙悟!

現(xiàn)在大家對于清代的歷史很感興趣,從皇帝到貪官和珅,大家都很熟悉,特別是北京人,因為歷史就發(fā)生在身邊嘛!你看,和珅(1750-1799)是滿洲正紅旗人,鈕祜祿氏。這個人的名字取得很好啊,中國最講究"和",比如"中和"、"和諧"、"和平"、"共和",這是一個相當審美的字眼;"珅"也是一個相當審美的字眼,是玉的名,人名上用玉就是希望他像玉那樣美好。這個人也確實很有才能,據(jù)說他懂好幾種外族文字、翻譯能力特強,當初王朝的文件要找他來翻譯,其他方面也很能干。他生員出身,襲世職,乾隆時由侍衛(wèi)提拔為戶部侍郎,并兼軍機大臣,執(zhí)政20多年,累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封一等公。乾隆晚年對他依任極專。他們還結(jié)成兒女親家。但是慢慢地隨著地位的變化,心態(tài)變了,那種貪欲越來越大,到處要撈一把,非如此不過癮,甚至各地進貢給皇帝的貢品,都照撈不誤。有一種說法,說他貪污的財產(chǎn)相當于當時清政府15年的財政收入。你看他貪得多厲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