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再來看一個國際大企業(yè)家由"不自知"到"自知之明"的經過,以及給人們的啟發(fā)。
美國的約翰·D·洛克菲勒很厲害,據說23歲時就全力追求他的賺錢目標,到33歲賺到了100萬美元,43歲他創(chuàng)立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大的壟斷公司企業(yè)"標準石油公司"。據說當時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一周的收入可以達到100萬美元。他非常了解商場、了解競爭的對手,否則他不會勝利,但是他對于自己卻缺乏全面的了解,缺乏正如老子說的那種"自知者明"。
他不知道財源滾滾正在向自己滔滔涌來的時候,自己正在一步步走下坡路。怎么回事呢?到53歲時,因為長期處在高度緊張、煩惱、憂思的賺錢生活中,他已經很快向著墳墓走去。你看他,失眠,消化不良,頭發(fā)和眼毛都掉了,整個人"像個木乃伊"。他不知道就在拼命賺錢的過程中,自己也正在一滴一點地變化著,最后是醫(yī)生告訴他身體的惡化情況,讓他選擇一是財富和煩惱,一是生命本身。
洛克菲勒在醫(yī)生和事實的面前,他才開始真正從這一角度來認識自己,于是他選擇了后者,即是生命,即是退出原來那種生活。有人說他如果再不認識自己,那么他很快就結束了生命,五十幾歲就死了。正因為他頓悟了,及時有了解自己之明,因此有人說他多活了四十多年(《天津法制報》吳章文)。他退休了,重新調整了自我,結果他竟然活到98歲。
正因為重新認識了自己,有意思的是,他的這種自知之明又促使他重新去認識金錢與事業(yè)。他從以前貪欲地占有財富轉變?yōu)闊嵝娜プ龃壬频仁聵I(yè),比如他曾經捐出數百萬美元,去支援一所因抵押權而關閉的學校,將它建設成為舉世聞名的芝加哥大學。他成立了一個龐大的國際性基金會,致力于消解世界各地的疾病、文盲、無知。在他的資助下,發(fā)現了盤尼西林,以及其他多種發(fā)明。
這個事實也說明要認識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一旦真正認識自己,會給人生、給人際關系開拓出一個新的景象、新的成功來。
既知人又知己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第33章)這是何等美妙的人際交往的智慧??!老子非常懂得辯證法,他教你得把兩方面辯證地結合起來。只有一方的"知人之智"不行,只有另一方的"自知之明"也不行,而應當合起來,既有知人之智,又有自知之明,這就在人際關系中做到明智了。
我們想起《孫子兵法》中的智慧,這是可以和《老子》的智慧互動解讀的?!秾O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你看,要打仗百戰(zhàn)百勝,就得既有知人之智,又有自知之明。那么如果追問下去,只知己不知彼,或是只知彼不知己呢?那么結果就是一勝一負。什么意思?就是勝敗各占50%。如果不知己也不知彼,那么結果可想而知了,那就是徹底失?。∵@就是《孫子兵法》所說的:"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zhàn)必殆。"
如果我們來解讀一下軍事家孫臏與龐涓中的"知己知彼"與"不知己知彼"的情況是很有意思的。龐涓和孫臏本是同學,一起學習兵法。后來龐涓到魏國擔任了魏惠王的將軍。他有"知人之智",也有"自知之明",因此完全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及孫臏。但是可惜的是,他又沒有進一步正確引導自己的"知人之智"、"自知之明",比如向孫臏好好學習討教,再比如強強聯合起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yè),而是認為同行是怨家,妒忌他。龐涓暗中派人召來孫臏,當然是不懷好意的,特別看到魏惠王對孫臏很器重,就更加重了對孫臏的妒忌。于是龐涓盜用法令,削掉了髕骨,弄斷了他的雙腿,還在他的臉上刺字,目的是不讓孫臏露面,那就沒有人超過自己了。
從這里看到,孫臏和龐涓同學一場,當然也了解龐涓,但是可能沒有深層地了解,特別是沒有在已經變化的時空中了解他的心態(tài)、行動,所以沒有能及時地識破龐涓的暗算。他應召而去,又失去了寶貴的雙腿。這可以說,孫臏的"知人之智"還有不夠的地方。但是孫臏畢竟是孫臏,他足智多謀,在沉痛地反思了這一切后,當然讀懂了龐涓其人,開始深層地"知龐涓其人"了,所以利用齊國使者的來訪,逃出了魏國,投奔齊國。龐涓沒有能料到孫臏的這一招,被他逃出了自己設置的牢籠,這是龐涓沒有能深層地"知孫臏之智"。
此后事情的發(fā)展是龐涓越來越不了解孫臏與自己,而孫臏卻越來越了解龐涓與自己,因此雙方打仗,龐涓必敗是注定的了。
其后在公元前353年,魏國攻打趙國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國君齊威王本想請孫臏為將軍,孫臏很有自知之明,辭謝了,只擔任個軍師。這可能還有一招智慧,就是我孫臏不出頭露面,讓你龐涓不能摸清齊軍的底細。這樣就變成我知你的謀略,而你不知我的謀略。
齊國將軍田忌原來打算領軍直至趙國救援,孫臏想出妙計,就是引軍直奔魏國的大梁,直接攻打它的都城。因為此時魏國的精銳部隊都用在攻打趙國方面去了,那么城里必定空虛得很,這一攻打必定使得魏軍放棄趙國而急忙來自救。正如孫臏所料,魏軍果然這樣做了,而齊軍就在魏軍返回途中的桂陵地方以逸待勞,狠狠打擊了他們,大破魏軍。這就是有名的一舉兩得的"圍魏救趙"、"桂陵之戰(zhàn)"的故事。根據銀雀山出土的《孫臏兵法》記載,在桂陵之戰(zhàn)中齊軍大敗魏軍。從這里可以看到,孫臏與龐涓在知人、知己方面綜合水平的高低了。
過了十三年,魏國又和趙國聯軍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援。齊國的將領田忌還是采用直撲魏國大梁掏老窩的方法,迫使龐涓趕快離開韓國來救大梁。孫臏又出奇謀了,他對田忌說:"魏國兵很勇敢,一向看不起齊國兵,認為是膽小鬼。我們就來個因勢利導,命令齊軍進入魏國境內后造十萬灶,第二天造五萬灶,第三天造三萬灶。"這里要說一說,什么叫"十萬灶"、"五萬灶"、"三萬灶"?今人主要有兩種解釋,舉個"十萬灶"的例子來說,一是說供應十萬人吃飯的爐灶,一是說十萬個爐灶。前一說法是十萬人,而爐灶多少不知道;后一種說法是爐灶十萬個,但吃飯的人數不清楚。雖然不能斷定誰是誰非,但不太要緊,因為有一點是清楚的,那就是根據爐灶可以判斷出軍隊的人數來。龐涓行軍三天,看到這種情況,心里很高興,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膽小,進入我國境才三天,士兵逃亡的已經超過半數了。"于是他舍掉他的步兵,用輕銳部隊日夜兼程追趕齊軍。孫臏一直在觀察形勢,看到龐涓上鉤,估計這天晚上龐涓會追到馬陵,他就埋伏了重兵,還在一棵大樹上削了皮,寫了"龐涓死于此樹之下"幾個字,并約定:"晚上一看到有火光亮起來,就往那兒射箭!"有意思的是,龐涓真的來了,他想看樹上寫了什么,就取火照著看,還沒有看完,萬箭齊發(fā),魏軍大亂,龐涓"自知智窮兵敗",就自殺了,臨死說了一句話:"遂成豎子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