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青年”的意思,就是沒有知識的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意思,就是大規(guī)模遣散,實現(xiàn)“都市鄉(xiāng)村化”——流放、流落、流浪,是上山下鄉(xiāng)運動的國家景觀,失學、失業(yè)、失落,是上千萬“文革”知青命運的總模式。
極少數(shù)知青的個人奮斗,似乎印證了“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古訓,其實是為國家政治命運的戲劇性轉(zhuǎn)變所拯救,得以修成正果。絕大部分知青,三十年來被時代與社會一步步拋棄,成為多余的人。
知青不幸,因為此前、此后,沒有一代都市青年全體遭遇被剝奪、被愚弄、被遺棄的過程。知青有幸,因為他們是國家的歉疚、社會的隱痛、時代的敗筆,因此尚有若干被言說、被紀念的歷史價值。
今日都市青年的父母十之六七可能是老知青。請老知青們不要忘記:億萬農(nóng)民遠比知青更悲慘、更凄苦、更無告。知青被歷史賦予一種荒謬的身份,但沒有人會“紀念”農(nóng)民,并給予格外的同情或尊敬——知青與農(nóng)民的曾經(jīng)“結(jié)合”、終于離棄,這不該只是知青一代的記憶,同時,也是農(nóng)民的記憶。
黑明同志的影像追蹤是對知青的記憶。在他的鏡頭下,知青們一個個老去。他們苦笑、成熟,或者面無表情。歲月留駐,并同時抹去他們被侮辱被損害的斑斑印記,現(xiàn)在,他們既不像當年的知青,也不像世代的農(nóng)民。
2006年6月寫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