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愛”引發(fā)的思考(2)

給孩子當下的幸福 作者:馬麗娟


當有人說:“聽說你們這里的老師比較愛孩子,也不太管孩子,給孩子很多的自由,也不給孩子教什么東西。我們在家也是這樣的,不給教,他想怎么玩就怎么玩?!?/p>

如果有人拿這樣的標準來衡量一個教育者的話,用“愛不愛孩子”來判斷教育實施的情況,也是解釋不通的。這里面體現的不是“愛不愛”的問題,而是怎么給孩子建立規(guī)則的問題,是成人知不知道什么時間給予孩子什么東西的問題。

還有,我們聽到有些成人說:“我小時候沒有學過繪畫,沒有藝術細胞,我要讓我的孩子也學繪畫,給他擁有藝術感覺的權利……”

“我小的時候,被管教得很嚴格,什么都不敢動,縮手縮腳的,大了也不敢表達自己。我要讓我的孩子能有勇氣按自己的選擇做事情……”

“我們看中的是你們這個幼兒園,給孩子很多自由,孩子想干什么都可以,才送到你們這里的,沒想到還有那么多的規(guī)矩,是不是對孩子的自由有限制啊……”

這樣的信息多得無數,說也說不完。但是我想說,我們成人提倡“愛孩子”的時候,是不是要考慮一下,我們自己有沒有被愛滿足過,我們選擇幼兒園的標準真的是在為孩子的需要考量嗎,還是我們自己沒有獲得的東西要在孩子的身上補償呢。

有時候,我們真的會被“你不是一個愛孩子的人”這樣的話嚇著的。也許你只是沒有給孩子立刻擦鼻涕,也許你在給孩子建立規(guī)則,也許你是在要求一個大孩子做他該做的事情……但是,就在你做這些的時候,一個看不懂教育的人跳到你跟前告訴你,你的做法是一個不愛孩子的表現。

“愛孩子”,把很多人都推到了絕路上,讓人認不清楚,一個教育孩子的人到底怎么做才算是“愛孩子”的。

我理解的“愛孩子”,既要從我們的內在對孩子產生真實的情感,也要從我們的意識里知道什么事情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什么做法可以有效地幫助孩子順利地將這些事情做好,做好這些的時候,就是在表達我們對孩子最忠實的愛。

至于提倡“愛孩子”之前發(fā)生了什么,出了什么問題,成人做了哪些不愛孩子的事情?那么,最容易出現問題的就是成人的意識里不清楚孩子需要什么,也不清楚用什么方式滿足孩子的需要,更不清楚什么年齡的孩子需要什么。

這種現象,呈現在成人的做法中的一種表現就是在某個時間里沒有讓孩子的內心真正處于一種自由狀態(tài),為他們想得太多,為他們做得太多,沒有問問他們內心的聲音是什么,就代替他們做了決定。就像在一個電視節(jié)目里,很多教育專家都在討論“優(yōu)秀生”“好學生”等現象,在現場有一個學生就說他自己不愿意被評為“好學生”,因為沒有人會問你愿不愿意當這個“好學生”,你已經被宣告是“好學生”之一了,這讓他很不舒服。

還有,呈現在成人的做法中的另一種表現就是在某個時間里不信任孩子能夠做好一件事情,心急之下想讓孩子學會得快一點兒。于是就會給孩子講,事情該如何做,也會用自己的經歷告知孩子事情的結果是怎樣的,而沒有給孩子機會,讓他們真正地體驗到做一件事情的過程是什么,他們也就沒有機會發(fā)現不同的做法有什么不同的結果……就像有一個孩子在體驗自己吃飯,當他用手抓飯時,就有人說,那樣不干凈,會生病的,生了病會打針……

也許,我們可以建議一個不再用手抓著吃飯的孩子用勺子吃會更好些,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用手抓飯之后都有什么不好的結果。其實,孩子即便是抓飯了也不會立刻有病的。

那么,我們現在要思考的是,我們給予孩子愛的時候,是不是清楚這個愛是不是孩子需要的那種愛,是不是對他們真正有用的愛。

而“愛孩子”真的不能成為一句時下追求新型教育的時髦詞,否則,就將這最基礎的能量使用得變了味道,就不能再給人力量,而是對人精神的一種束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