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同文館之爭(2)

歷史的進退 作者:雷頤


 

為使清廷鼓勵正途出身人員報考,奕等人再遞上折、片各一件,進一步闡明學習西方的必要性,強調(diào)如仍茍且偷安、不思振作,后患將不堪設想。他們斥責倭仁以“道學鳴高”,故意危言聳聽,總以“師事夷人”、“奉夷為師”指責別人,其目的無非是阻止人們報考同文館。他們聲稱,同文館雇覓洋人不過是講授天文算學,早已奏明入館學習者不修弟子之禮,該折業(yè)經(jīng)發(fā)抄,倭仁豈有不知?為什么信口開河,肆意攻擊?他們繼續(xù)將倭仁的軍:倭仁不是認為中國早有精通天文算學、船堅炮利的人才,只是沒有精心訪求嗎?他們于是提出希望朝廷下旨飭令倭仁保薦數(shù)人,即行擇地另設一館,由他督飭。清廷還真接受了奕等人的請求,發(fā)布“上諭”,要倭仁保薦幾名精通天文算學人才另行擇地設館,由倭仁負責。在這種情況下,倭仁不得不承認“意中并無精于天文算學之人,不敢妄?!保埱蟛槐亓硇性O館。但是,他仍堅持自己原來的觀點,認為天文算學只為最不重要,“并非欲自強必須講明算法也”。

在奕等人的策劃下,清廷任命倭仁在總理衙門行走,想逼使他也不能不涉及洋務。但倭仁表示堅辭,未獲批準,便稱病乞假。

當倭仁在洋務派的步步進逼下處境十分尷尬的時候,候補直隸州知州楊廷熙通過都察院遞上《請撤銷同文館以弭天變折》,以“天象示警”來為頑固派辯護。他指說今年春季以來久旱不雨,疫癘流行,是“天象示警”,“京師中街談巷議,皆以為同文館之設,強詞奪理、師敵忘仇、御夷失策所致”,認為總理衙門請求設立同文館是“不當于天理,不洽于人心,不合于眾論”,“潰夷夏之防,為亂階之倡”。為了“杜亂萌而端風教,弭天變而順人心”,必須“收回成命”,將同文館予以裁撤,或者禁止科甲正途人員報考天文算學館。他認為中國欲求自強,只需要“紀綱立,號令行,政教興”,“作忠義之氣于行間,盡教養(yǎng)之懷于民上”,則洋人雖眾,槍炮雖利,輪船雖多,亦斷不敢肆虐于中國。他強調(diào)西方國家乃中國之“敵國”與“世仇”,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就是“師事仇敵”,“無論偏長薄技不足為中國師,即多才多藝層出不窮,而華夷之辨不得不嚴,尊卑之分不得不定,名器之重不得不惜”。而科甲正途人員一旦使之師事仇敵,則“忠義之氣自此消矣,廉恥之道自此喪矣,機械變詐之行自此起矣。圣賢之大道不修,士林之節(jié)概不講”,后果非??膳?。他把西學視為洪水猛獸,寧可使中國落后挨打,也決不可向敵人學習。楊廷熙自恃有倭仁為后臺,又掌握儒學正統(tǒng)“話語權”,所以在奏折中還肆無忌憚地攻擊總理衙門諸大臣,甚至直接涉及清廷最高統(tǒng)治者:“西教本不行于中國,而總理衙門請皇上導之使行”,該衙門大臣“專擅挾持,啟皇上以拒諫飾非之漸”。

頑固派不僅從抽象的理學角度反駁洋務派,而且把主張學習西方者扣上了“師事夷人”、“奉夷為師”、“師事仇敵”等類似于“里通外國”、“漢奸”等政治性大帽子,在近代中國屢被侵略的背景下,這種言辭更易激起人們的義憤。

最后,奕等人只能以自請“開去總理衙門差使”相挾??吹絻膳蓜萃穑瑺幷撚萦?,繼續(xù)下去將使朝政癱瘓,清廷便于1867年6月30日發(fā)布“上諭”,一方面嚴批楊廷熙、倭仁等人,一方面又以“與國家休戚相關”為由,要倭仁“不應堅持己見”,與總理衙門王大臣等“和衷商酌,共濟時艱”,同時飭令奕等應“不避嫌怨,力任其難,豈可顧恤浮言,稍涉推諉”。這場爭論遂告結(jié)束。

這次歷時半年激烈爭論的結(jié)果,雙方各有得失。頑固派反對設立天文算學館的企圖畢竟沒有得逞,就此而言,洋務派勝。但在頑固派的影響下,報考同文館的人數(shù)銳減,特別是正途出身人員依然寥寥無幾。頑固派的主張在社會上得到了更廣泛的支持,形成一股相當強大的輿論力量,“京師各省士大夫聚黨私議,約法阻攔,甚且以無稽謠言煽惑人心”。名士李慈銘在日記中就寫道,“正途”人員學西學是“以中華之儒臣而為丑夷之學子,稍有人心,宜不肯就,而又群焉趨之。蓋學術不明,禮義盡喪,士習卑污,遂至于此。馴將夷夏不別,人道淪胥,家國之憂,非可言究”。一時還出現(xiàn)不少對聯(lián):“詭計本多端,使小朝廷設同文之館;軍機無遠略,誘佳子弟拜異類為師?!薄拔赐裕刮膶??!薄翱组T弟子,鬼谷先生?!边€有作俚語笑罵的,如“胡鬧,胡鬧!教人都從了天主教!”人言籍籍,群起非難,報考天文算學館的人數(shù)更少??偫硌瞄T1867年7月初奏稱,“兩月以來,投考之人,正途與監(jiān)生雜項人員相間……共計投考正雜各項人員九十八名”,臨時又有二十六名沒有參加考試。參加考試的七十二名中,不少是因為待遇極為優(yōu)厚才來報考,所以學生質(zhì)量很差。最后只得勉強錄取了三十名,第二年就淘汰了二十名,最后畢業(yè)的只有五名,天文算學館名存實亡,洋務派倡學自然科學知識的計劃實際嚴重受挫。所以就此而言,頑固派勝。

這次爭論的實質(zhì),是西學的價值問題,亦即自然科學知識是否具有“普適性”。任何一種知識都產(chǎn)生于具體的“地方”,所以每種知識的源起都具有“地方性”,如果因此認為任何知識都沒有普適性,那么所謂交流、交往將沒有意義,不同文明之間根本無法溝通,人類也不可能發(fā)展進步。發(fā)端于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學知識在引入中國之初被稱為“西學”,表明時人認為這只是一種地方性知識。頑固派堅決反對引入,即認為這種知識不具普適性、不應為“我”所有,而且是對“我”構(gòu)成威脅的“他者”。洋務派雖不可能清晰認識到,自然也未明言這是一種具有普適性的知識,但強調(diào)能為我用,畢竟是對其普適性的初步承認。聲光電化、天文歷算這類知識從“西學”到“科學”的名稱之變,實即“身份之變”,表明近代中國最終承認這是一種普適性知識體系?,F(xiàn)在,科學更是被提高到“科教興國”的高度。中外歷史表明,國之興衰、社會發(fā)展之快慢,與對這種普適性知識接受的難易確實大有關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