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牘能焚燒不盡 謗聲易弭怨難除
秦始皇通過“焚書”和“坑儒”這兩件大事,在極短時間內(nèi),迅速統(tǒng)一了思想,控制了輿論,造就了包括思想在內(nèi)的大一統(tǒng)的歷史格局。但是,“焚書坑儒”一直被作為秦始皇殘酷暴戾的鑿鑿證據(jù),被后世天下文人唾罵了兩千余年,以至于今天一想到這個歷史事件,有人仍然耿耿于懷,恨不能掘墓鞭尸,恨不能穿越兩千多年的時空,對秦始皇食肉寢皮。這種仇恨實際上是后來的文人們潛意識里面的集體恐懼。不過如果要評價一個歷史事件,最好從該事件產(chǎn)生的后果來評價,而不要采用道德或者感情的標準。那么焚書坑儒的歷史后果是什么呢?我們今天又應(yīng)該如何評價發(fā)生在秦始皇身上的焚書坑儒事件呢?
第一,“焚書”的后果。
一是開了愚民統(tǒng)治先河。
秦始皇“焚書”的惡果不僅僅在于他燒毀了大量先秦典籍,更重要的在于秦始皇開了一個極其惡劣的頭——用暴力推行愚民統(tǒng)治和控制輿論。作為秦始皇來說,這是他實行個人獨裁統(tǒng)治的必然,但是,對于整個封建社會而言,秦始皇用暴力對天下百姓進行愚民統(tǒng)治卻是一個可怕的開端。
二是焚書令不能解決封建與郡縣之爭。
焚書令的導(dǎo)火索只是朝堂之上有關(guān)封建制與郡縣制孰優(yōu)孰劣的一場爭辯。分封諸侯的危害在未來,施行郡縣的危機在當前。分封諸侯到了若干代之后才會出現(xiàn)諸侯之間血緣關(guān)系疏遠相互殺奪的惡果;施行郡縣的危機在于,一旦出現(xiàn)暴亂就會造成無人勤王的嚴重局面。所以,分封與郡縣二者各有利弊。秦始皇當年統(tǒng)一天下之始就曾經(jīng)因立封建還是設(shè)郡縣發(fā)生過爭論,但是,因為秦始皇立場鮮明地支持主張郡縣制的李斯,所以,才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行了郡縣制??墒?,封建與郡縣之爭并沒有因為全國已經(jīng)普遍施行了郡縣制而宣告結(jié)束,以淳于越為代表的儒生仍然堅持封建制,是因為他們認為只有施行封建制才能鞏固政權(quán)。
淳于越是秦始皇時代堅持政治主張的博士代表。這些堅持自己政治主張的博士沒有因為秦始皇主張郡縣制而屈服,他們固執(zhí)己見,堅信封建制是保證大秦帝國長治久安的正確制度。
秦始皇對博士相當重視。秦始皇時期,朝廷設(shè)博士官七十人,這在中國歷朝歷代幾乎是博士人數(shù)最多的朝代。但是,秦始皇建立“一人”政權(quán),施行皇帝制度,他雖然廣蓄博士,卻不能聽從博士們的意見。因為,秦廷博士大多數(shù)贊成封建制。而秦始皇希望博士們支持他的政治制度——郡縣制。一旦在政治制度的層面上發(fā)生沖突,秦始皇就不會從諫如流了。
秦始皇不采納博士們封建制的意見也不是大事。問題出在秦始皇不聽從博士們的意見,卻采納了李斯的建議,下達了焚書令。秦始皇沒有處罰淳于越,這是他的明智;但是,秦始皇妄圖用焚書的辦法杜絕博士們的意見,杜絕天下人對政治的評議,卻是最愚蠢的辦法。
中國歷史上大多數(shù)士人都反對焚書。
我們不妨看看兩首古詩,看看古人是怎么看待秦始皇的焚書令的。唐人章碣寫有《焚書坑》詩:
竹帛煙銷帝業(yè)虛,關(guān)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此詩首句的“竹帛”代指書,秦代的書都寫在竹簡、木牘之上,所以“竹帛”就代表了書?!盁熶N”,指書已被焚?!暗蹣I(yè)虛”,指焚書的結(jié)果并不像秦始皇所想象的那樣能夠愚民,反而使大秦王朝的帝業(yè)受到極大傷害。
第二句“關(guān)河”指江山?!翱真i”,指白鎖?!白纨垺?,指秦始皇。全句說秦始皇千方百計地防范天下的讀書人,結(jié)果只蒙蔽了他一個人,使他誤以為“焚書”可以愚弄天下百姓。其實,一點作用都沒有起到。
第三句“坑灰未冷”,指焚書不久。秦始皇是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下達焚書令,三年之后秦始皇死去,四年之后秦末大起義開始。“山東亂”,指天下大亂。
第四句“劉項”,指劉邦、項羽?!霸瓉聿蛔x書”,諷刺秦始皇的愚民政策失敗。
全詩譏諷秦始皇焚書杜絕言論,企圖讓秦朝基業(yè)萬世永存。但是,沒有想到最終推翻秦朝的劉邦、項羽根本就不讀書,焚書對他倆完全不起作用。焚書,搞文化專制,最終秦朝卻被不讀書的起義者所推翻。真是“人算不如天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