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秦始皇流放生母與表彰寡婦清聯(lián)系起來看,不難看出,秦始皇提倡女性的貞節(jié)傾向非常明顯。當然,秦始皇只是要求天下女性貞節(jié),至于他本人,擁有萬名佳麗,他也視為正常。
秦始皇未立皇后的第三個原因可能是熱衷求仙。
中國古代的求仙之人大多淡于家庭而重于求仙。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以后,以全部身心都投入的一件事情就是尋求長生不死。他從第二次巡游(前219)之時就已經(jīng)接見了徐福。從蓄養(yǎng)方士、泰山封禪到數(shù)次遠距離、長時間地大規(guī)模巡游,幾乎每一件事情無不是與長生密切關(guān)聯(lián)。他傾注了全部的身心與忠誠,為祈求不死不惜浪費大量物力、人力、財力,甚至數(shù)次被愚弄依然無怨無悔;他風塵仆仆,不辭辛苦地東奔西跑,直至病死在長途跋涉的路上;他將自己封閉在一群僅有女人與宦者的天地里,口稱“真人”;巡游途中他還躬身力行去海中射殺大魚。秦始皇對“真人”虔誠的追求至死不渝。這種殫精竭慮、對求仙的矻矻癡迷使秦始皇不愿也顧不上冊封皇后,一門心思全用在求仙事業(yè)上。
執(zhí)著是一種品質(zhì),也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本無所謂好壞,關(guān)鍵要看執(zhí)著的對象。選對了方向的執(zhí)著能讓人成功,誤入歧途的執(zhí)著則無異自戕。缺乏執(zhí)著一事無成,太過執(zhí)著亦能致命。秦始皇的執(zhí)著求仙顯然不屬于前一種。
秦始皇未立皇后的第四個原因可能是條件至高。
秦始皇十三歲即位,二十二歲舉行加冠禮接管權(quán)力,這九年應當是他立皇后的第一時間,但是,這一時期他沒有冊立皇后。從二十二歲接管權(quán)力到三十九歲兼并六國成功,這十七年是他可以立皇后的第二時間,他也未立皇后。等到三十九歲稱皇帝,自視為天下至尊至貴、至高至上的神人、圣人,此時的秦始皇已經(jīng)失去了立皇后的機會。此時他自視功高三皇,名蓋五帝,自古至今,無人可比。天下還有哪個女人能夠和他匹配成為他的皇后呢?
所以,秦始皇不立皇后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現(xiàn)象,真正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只有秦始皇本人知道。我們只能根據(jù)自己的判斷,做一點推測而已。
秦始皇當政之后不僅沒有立皇后,而且在十二年的皇帝生涯中也沒有立太子。秦始皇不會不明白,太子是一國的儲君、天下的根本,為君者歷來十分重視儲君。儲君立,江山才能穩(wěn)固,群臣才能安心。而且,秦始皇自稱始皇帝,想讓自己的帝業(yè)千秋萬代地傳承下去,他就更應該立太子。那么秦始皇為什么生前沒有立太子呢?這里面透露出秦始皇怎樣的心理呢?
秦國在兼并六國統(tǒng)一天下之前,每位秦王都要立皇后、太子,如果未立,那就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沒有來得及立。比如秦武王舉重受傷而死,由于太年輕,沒有兒子,所以沒有立太子。但這只是一種特例。
秦始皇的祖父孝文王、父親莊襄王,個個都是先立為太子,然后才繼承大統(tǒng)的。秦始皇何以敢破祖宗法制呢?
李斯秘不發(fā)喪的第二個原因就是“無真太子”?!罢嫣印本褪乔厥蓟使_確定的繼承人。秦始皇生前一直未立太子,李斯擔心的就是這一點。都城咸陽秦始皇的一群兒子們(諸公子)都有可能登上帝位!
秦始皇生前既未立皇后又未立太子,僅僅是在臨終前才寫了一封讓長子扶蘇回都城咸陽主持喪事的詔書。秦始皇明確讓長子扶蘇回咸陽主持喪事,明擺著是在喪事完畢之后讓長子扶蘇即位。
秦始皇有多少兒子呢?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六公子戮死于杜”,“公子將閭昆弟三人”“拔劍自殺”。《史記·李斯列傳》記載,“始皇有二十余子”,“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陽市,十公主矺死于杜”。公子高想逃亡,但是,擔心家被抄滅,只好上書主動要求為秦始皇殉葬,秦二世大為高興,允許他為秦始皇殉葬。秦始皇的子女中,留下姓名的兒子只有四位:長子扶蘇、少子胡亥、公子將閭、公子高四人。長子扶蘇自殺,公子將閭等三兄弟自殺,公子高殉葬,胡亥即位為秦二世,六位公子被殺于杜,十二位公子在咸陽被殺,十位公主在杜被殺。這樣統(tǒng)計,秦始皇的兒子至少有二十三位,女兒至少有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