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清政府掀起改革的時候,"潛伏"在日本的革命勢力也活躍起來。他們通過在日本的學習和生活,認為日本的團結、尚武精神值得學習。
就在這個時候,孫中山到達了日本。
1905年7月19日,孫中山抵橫濱,經宮崎寅藏介紹,與黃興首次會面。黃興與張繼、宋教仁請孫中山暢談革命。孫中山建議把革命小團體聯(lián)合起來,得到黃興的贊同。
中國革命的歷史,在日本開創(chuàng)了嶄新的一頁。共和,成為革命的目標;組黨,成為革命的手段。
7月30日下午,各省留學生中的革命志士聚集到東京赤坂區(qū)檜町三番黑龍會會所,共同討論發(fā)起新的革命團體。與會者有孫中山、黃興、陳天華、張繼、程家檉、馮自由、胡毅生、吳春陽、宋教仁、田桐、黎勇錫、朱少穆、馬君武、鄧家彥、但燾、時功玖、何天炯、康寶忠、劉道一、蔣尊簋、朱執(zhí)信、古應芬、李四光等70余人。
孫中山發(fā)表長篇講話,提議將分散的革命力量組成一個大團體,協(xié)力從事反清革命。
已經在海外漂泊許久的孫中山,顯然已經鍛煉成一個優(yōu)秀的演說家。事實上,革命領袖,首先必須是一個演說家。孫中山的演說效果一定是很不錯的,他的提議獲得一致贊成,并被推為會議主席,主持討論新團體的名稱和宗旨。
會上有人提議將新成立的組織定名為"對滿同志會"。而孫中山則說,排滿并非革命的唯一目的,還要反對君主專制,創(chuàng)建共和,因此叫"中國革命同盟會"為好。但由于擔心"革命"二字于活動不利,最后定名為"中國同盟會"。
統(tǒng)治者與在野者由于缺乏對話的渠道,他們之間的鴻溝是難以填平的。當維新派要求改革的時候,當權者是屠殺他們。而當當權者認識到改革確實有必要的時候,改革者已經把推翻他們作為目標了。
什么君主立憲,什么君主專制,熱血青年們已經不再考慮這些。共和的觀念,已經被提出,要的是清政府滾蛋。
也就是在這次會議上,孫中山提出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作為同盟會的宗旨。
民國者,人民的國家,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也。
隨后與會者同舉右手宣誓入盟。誓畢,孫中山向會員們祝賀道:"為君等慶賀,自今日起,君等已非清朝人矣!"
一個歷史細節(jié)不容忽視:同盟會成立儀式,就在對中國存在險惡用心的黑龍會會所舉行,黑龍會會長內田良平也參加同盟會的成立大會。會上,內田良平也正式加入了中國同盟會,不久,當時的黑龍會會員、后來日本法西斯主義的靈魂人物北一輝也加入了中國同盟會。
這正是埋葬滿清政權的"日本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