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戀物、施虐、受虐

日本映畫驚奇 作者:湯禎兆


 

由愛欲自己出發(fā),很容易便會進入各式變態(tài)關(guān)系中去。讓·鮑德里亞于《物體系》(The System of Objects,時報中譯本,1997)中提到對物的擁有/激情,其實已是一種溫和的性變態(tài),從而帶出一種戀物癖(fetishism)的傾向來,這種性變態(tài)乃以他者為對象,無法把他當做一獨特整體的人,而只能在不連續(xù)狀態(tài)中去接觸他,他者化為一個由身體各情欲激動部分組成的選項結(jié)構(gòu),而其中某一部分特別成為欲望對象的結(jié)晶點。在鹽田明彥《月吟》(Moonlight Whispers,1999)的鏡頭下,那物化了的對象便是紗月(Tsukumi飾)的雙腳了。

《月吟》故意制造令人無法解釋的背景:拓也(水橋研二飾)迷戀劍道部成員紗月,豈料紗月先發(fā)制人向他表白,甚至主動把第一次獻給他,令常人找不到理由去解釋拓也為何仍要從“戀物”的過程中去愛戀對方。一般人以施虐狂(Sadism)和受虐狂(Masochism)的關(guān)系來詮釋紗月和拓也關(guān)系的發(fā)展,其實反而是一失焦的角度——拓也并不享受受虐的過程,只不過連自己也不明白為何戀物成癖;紗月在折磨拓也成癖之際,其實不過越發(fā)沉溺于對個人肉體的迷戀中。正如上野千鶴子在《裙子底下的劇場》(時報中譯本,1995)中的分析,“女性的性客體,不是對象的身體,而是自己的身體”,“因此女人的性幻想不是對象,而是被對象化的自我影像,并令人因此興奮”。換句話說,紗月的轉(zhuǎn)變和日本色情片女王黑木香相若,同樣建基于非常自戀的切入點上,從而促成種種常人眼中的“變態(tài)”表現(xiàn)。

“變態(tài)”中的“常態(tài)”

雖然如此,但在駭人耳目的背后其實只不過是另一重對青春的演繹。換句話說,我們所謂的“變態(tài)”,其實意味著是否接受當代以自戀文化建基出來的青春譜曲。其中對死亡的詮釋(紗月要拓也自盡),對友情的表現(xiàn)(道夫為康夫“放棄”了自己的身份),都是一種別具時代意義的理念基礎(chǔ)。我們慣于給不理解的事物予貼上“變態(tài)”的標簽,但《月吟》的最大優(yōu)點,誠如舒琪的解說:把所謂“變態(tài)狂”這件事情,正視為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可能性,而沒有加以泛道德目光的批評。正如我在文首的開場白,視變態(tài)和常態(tài)為互動的一體兩面;即便如《月吟》和《獨立少年合唱團》這樣的情節(jié)也是一個動人的青春故事,不過以有異于常人的方式推展——其中為所愛犧牲,甚至完全可以為對方失卻自我,都是青春類型片時??隙ǖ膬r值。同樣的元素見于不同的文化邏輯中,可見意念的生成衍化自有其生命力,不以某時某地某人的己見而輕易轉(zhuǎn)移。

反自戀的另一可能性

正如我先前所述,變與常的兩極和取態(tài)是不斷流動的。當代的橋口亮輔一向以直指同性戀感情世界的中心困惑而聞名,他兩度把題材放在年輕人的成長歷程上,把性的疑惑與成長期游移不定的身份認同糾纏聯(lián)結(jié)并置,對自戀文化做出對立性的詮釋,同樣產(chǎn)生強大的正面逼力。在首作《20歲的微熱》(1994)中,樹、信及賴子三人的追逐催逼觀眾反省“基”(gay)情的本質(zhì)——前二者在同性戀酒吧提供性服務(wù),而樹對一切都表現(xiàn)得全不在乎:“我不理會是男是女,我可以和任何人發(fā)生性關(guān)系?!闭Э粗拢瑯涞男运坪醮砹诵滦氯祟惖男膽B(tài),尤其是又與信有經(jīng)濟困難不同,所以一般的背景設(shè)計的通俗理解均無法運用于他身上。樹也是一個極溫柔的人,既樂意聆聽良子的感情困擾,而面對信對自己的傾慕,雖然無心卻也樂意提供情感上的慰藉,甚至不介意和信發(fā)生性關(guān)系來撫慰后者。但感情真的可以全無羈絆嗎?橋口自己最后粉墨登場飾演客人,且要求樹和信一起來一次三人行的性游戲,終于拆掉了他們的面具與謊言,也令二人處于淚流滿面的恥辱境地。樹所高論的個人獨立絕緣性原則,其實正好是自戀加上不懂與人進行認真的情感交流的表現(xiàn),在導(dǎo)演節(jié)節(jié)進迫的嚴苛審視下,終于站不住腳而全面崩潰。很明顯,片中的關(guān)系是一般人眼中的變態(tài)世界(以信的好友Atsumi不接受他在基吧賣淫為代表),而在賴子帶樹回家吃飯的一場戲中,把“表”與“里”失衡狀況導(dǎo)致的尷尬刻畫得淋漓盡致。父親原來曾是樹的顧客,母親和賴子則不斷維持“建前”來與樹拉扯;整頓飯兩名男性均不發(fā)一言,各自心中有鬼,最終以樹的失儀做結(jié)。父親不能肩負維系“建前”的責任,而轉(zhuǎn)由女性承擔,與此同時樹亦看到上一代的不濟(男性的怯懦以及家庭制度的虛有其表),無形中也強化了個人的自我封閉傾向。是的,一切貌似變態(tài)的世界背后,都有其與外在世界互動影響的地方,于是也把變與常的兩極糅滲易位。

《流沙幻愛》(1996)則來得更形復(fù)雜,一眾青年男女各自心有所屬,個中既有性向的不同而未敢啟齒,又有整體友好關(guān)系會因表白而被破壞的擔心。而修司(岡田義德飾)向浩之(草野康太飾)借意表白也成為充滿震撼力的場面(他們先前剛好被同學(xué)嘲笑為一對戀人),且要求浩之親吻自己。那一刻友情、感情、性向、個人身份的思考全都沉重地涌上來,沒有青春的冒失特權(quán),一切都要負責承擔。當然,那同屬被人認為變態(tài)的世界(同學(xué)捉弄修司的同性戀傾向,父親迫他去看醫(yī)生),但導(dǎo)演正好更進一步提升點出問題并非在此。浩之愿意接受修司的吻,表面上的溫柔和《20歲的微熱》中的樹相若,只是其實他一切仍是以個人為本位出發(fā),以自我中心作為基礎(chǔ)而渴望世界的一切都可如愿配合。相原(濱崎步飾)在沙灘一幕中逼迫浩之說出對男女性身份于感情關(guān)系中的省思,正好是一個在互相傷害后共同正視問題的表現(xiàn)。走到那一步,既沒有文化傳承者的經(jīng)驗可參照(上一代就算曾面對相若困境都不會把“本音”披露),一切唯有自給自足才可能創(chuàng)出新秩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