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心心相?。?)

佛心流泉 作者:林安梧


大其心量

十多年前,我有幸參與了南華大學的建校工作,作為創(chuàng)校的校務委員,接著擔任了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創(chuàng)所所長,因這機緣讓我有機會親近星云大師星云大師(1927~),俗名李國深,農(nóng)歷七月二十二日出生,原籍江蘇江都。為臨濟正宗第四十八代傳人,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記憶最清楚一句話是“心量有多大,志業(yè)就有多大”。我想臺灣當前的佛教能有如是的發(fā)展,大體可以說是諸山長老、高僧大德以及廣大信眾的“大其心量”所致。

不只佛光山的“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慈濟功德會的“濟功遍天下,慈德潤群生”,還有中臺山、法鼓山、靈鷲山以及善導寺,能有如是這般“大乘”成就,莫不因“大其心量”所致。

不只佛教講“大其心量”,儒家道家也講。在華人文化傳統(tǒng)里,儒道佛早已通而為一,作為華人文化心靈的共同土壤。佛教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說起,這是由般若智破解一切執(zhí)著,因之而能同體大悲的發(fā)起愿力,去渡濟天下蒼生。

儒家則是從“生生之德”說人之參贊天地化育,由“親親”而“仁民”,進一步,由“仁民”而及于“愛物”。

道家原與儒家為同源而互補者,它與儒家相為表里。它從“天地自然”說人生天地之間,當順成此天地之道,成就人間之德,說“人當效法學習“地”的博厚,具體的生長,進一步,這“地”當學習“天”的高明,朝向普遍的理想,而這“天”當回溯到那“總體的根源”的“道”,這“道”之作為根源的總體則當順其“自然”。是??!“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儒家是把人放大了,由親而疏,由近及遠,不但有空間的寬廣度,而且有著時間的縱深度,孟子說:

居天下之廣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達道。

所指即此。其實,這廣居就是“仁”,這正位就是“禮”,這達道就是“義”,人之行“仁、義、禮”是有其縱深度與寬廣度的,人的生命不只是面的鋪開而已,更是立體的建構。張載說: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圣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