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滑稽戲:袁世凱關起門來做皇帝(1)

北洋野史:亂世軍閥這么干 作者:金滿樓


在洪憲帝制中,最可笑的便是手下梁士詒等人搞的請愿和推舉運動,但袁世凱認為請愿只能做個序幕,不能當成正戲。倘若非要搞擁戴,那正戲就應該是多數(shù)國民之公意,那就應該召集國民會議,以示名正言順。

在袁世凱的暗示下,參政院很快制訂出國民代表選舉辦法,袁世凱也就半推半就,同意在民國四年(1915年)10月后開始舉行國民選舉,并將選舉辦法發(fā)各省操辦。為加速帝制進程,國民代表直接在各省投票決定國體,無需來北京召開國民會議。

按說之前也搞過幾次選舉了,各地應當積累了不少經(jīng)驗,但這次的選舉辦法卻與以往大不相同,因為這些“國民代表”大都是已經(jīng)指定,首先在京的軍政人員便占了一大部分,這些人當然都是擁袁的,不過這次是按照他們的籍貫分回各省去投票。至于那些給各省留出的名額,也是由各省將軍、巡按使來決定,方法便是每個縣官推選一個選舉人前往本身指定的場所報道,而在投票前,辦事人員都會先招待選舉人,試探下他們對帝制的態(tài)度,如果碰到支支吾吾、不明確表態(tài)或者干脆就反對的,隨后便有密令給原縣官,指斥他辦事不力,并限令重新推舉選舉人。

在如此方法下,終于在全國范圍內選出1993名國民代表,而在各省的投票日,在各省將軍和巡按使的監(jiān)督下,各省代表進行記名投票。在此之前,選票上早已印著“君主立憲”四個大字,代表們只需在下面空白處寫上“同意”或者“反對”二字,然后簽上自己的大名,便可投票了。

投票之前,每名代表都收到500大洋的川資和公費,加上又是記名投票,誰要亂寫保準吃不了兜著走,于是投票結果可想而知:1993張選票都清清楚楚、工工整整地寫著“同意”二字。

在隨后的皇帝選舉中,程序也與國體投票完全一樣,只不過選票上印著“選舉袁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以國家最上完全主權之皇帝傳之萬世”的字樣,也是寫上“同意”或者“反對”,然后簽名投票。

最終的投票結果是壯觀的,全國1993名國民代表,贊成帝制并恭戴袁世凱為皇帝的票數(shù)一張不少,整整1993張,既沒有一張廢票,也沒有一張反對派。后來者的選舉舞弊和這次完美的選舉想比,簡直就不值一提。

喜劇既然開場,想收腳已經(jīng)來不及了。1915年12月11日,參政院代行立法院召集各參政開會,在審查了國民代表的投票情況后,參政院決定以全國總代表的名義上推戴書,擁立袁總統(tǒng)為中華帝國之皇帝。那秘書廳的秘書員早已是胸有成竹,不消十分鐘便擬就了*百字的勸進書,一氣呵成,通過也就不在話下。

當天下午,當參政院將勸進書的大紅喜報送到總統(tǒng)府時,袁總統(tǒng)盡管已是心花怒放,卻還得要效仿下先賢的“三揖三讓”,以示謙恭。在第一份勸進書被退回后,參政院也不氣餒,隨后又命秘書廳重新擬定一份擁戴書。令人吃驚的是,秘書廳的秘書員竟然在十五分鐘內再次擬定了一份新的勸進書……倘若不是提前準備,定是無可匹敵的超級大才子。

本來“三揖三讓”應該是三道程序,但不知何故,袁總統(tǒng)竟然省去了中間第二道,在第二次擁戴書送來后的次日便急吼吼地加以接受,實在是讓參政院的大人們覺得意猶未盡……第三份勸進書還沒來得及寫呢。至此,經(jīng)過三個多月的努力,帝制派終于是大功告成了。在承認帝制后,袁克定催促老頭子趕緊舉行登基大典,以免夜長夢多,但袁世凱認為登基儀式事關重大,應當按照中國人的傳統(tǒng)習慣挑個良辰吉日,也好從容籌備,免得屆時倉促行事,有失體面。隨后,袁世凱便任命朱啟鈐為大典籌備處主任,并準備在1916年1月1日正式登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