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恕篤行,所以接人
對待別人要寬容仁厚,對待自己則要嚴格要求;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強加給別人;自己為自己定下的目標則要忠貞不渝地去實施。
孔子有一個弟子叫子貢,有一次他問老師:“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這世上有沒有一句話可以成為人終身行為處事的標準呢?孔子回答說:“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給別人?!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十五》)
孔子教育以仁為中心,如何行仁,那就是恕。如《論語?顏淵篇》中仲弓問仁,孔子答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睹献?盡心篇》說:“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孔子認為,對待別人要能換位思考,推己及人,對人要理解、寬容。這樣看來,儒家所提倡的“恕道”的外延基本上就是理解和寬容,以律己之心律人,以恕己之心恕人。也就是所謂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保ā墩撜Z?雍也》)
任材使能,所以濟物
所謂的“材”,指的是有應變能力、有統(tǒng)籌規(guī)劃能力、具有領導才能的人;所謂的“能”,是指執(zhí)行能力很強、能夠將規(guī)劃貫徹、落實為具體行動的人。統(tǒng)籌全局,知人善用,將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使得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各個部門通力合作、默契配合,就能實現整個大局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
諸葛亮在用人方面堪稱慧眼,但卻在一出祁山時犯下了難以彌補的錯誤——任用馬謖為主將鎮(zhèn)守街亭。馬謖以為自己熟讀兵書,不聽王平的勸告在要道扎寨,卻命全軍在山上下寨,被魏軍切斷水源,全軍覆沒,致使街亭要道失陷,而陽平關危,致使孔明一出祁山不果,糧道既斷,不得不退兵。馬謖失街亭是三國后期一件大事,從此西蜀再無北伐能力,直接影響了當時形勢,自此一役,蜀益弱,魏更強,蜀勢已危。所以軍國之爭,用人乃生死大事,一步之差而滿盤皆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