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怪物父母的前世今生(4)

日本亂象 作者:健吾


出現(xiàn)問題是不是一定跟課程有關?不一定。2004年,有調查組織問芬蘭的中學生,他們的理想職業(yè)是什么,答案是“老師”;同年,新西蘭一份中學畢業(yè)年刊說,他們的畢業(yè)生把賣淫、販毒、脫衣舞者及拉皮條當做他們的理想職業(yè);也是在同年,日本的調查說小學生的理想職業(yè),由一年級時想當足球選手(男生)或想開蛋糕店(女生),到六年級時都不約而同地想當“公務員”,原因是不用太辛苦工作就好像有很穩(wěn)定的收入。

看著別國教育的成功,日本人又開始對本國的教育制度有所擔憂。然而,教育是在社會中向上爬的唯一天梯,不少家長都擔心自己的子女學到的不足夠。尤其是在“格差社會”,很多人都說孩子在母親的肚內,就已經(jīng)決定了他們的前路。

由于日本的大學是獨立報考的,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早稻田大學就沒有遷就教育改革,把入學試的題目改成“考核學生創(chuàng)意”。大學入學試的題目,沒有一家是考核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題目的程度沒有改變,如果子女入讀了公立學校,他們接受的試題操練,就跟私立學校的不一樣。如果公立學校的學生沒有參與補習社,他們在競爭中一定會吃虧。“學歷格差”就是這樣做成。

其實,由于少子化和適齡學童減少,不少高中、大學甚至大學院,競爭都不是那么激烈,要當大學生,一點也不難。但日本家長都不希望孩子讀非名校的大學,如東大、京大、筑波、御茶之水女子大學等等國立大學?;蛟S是為了保障孩子的競爭力,家長紛紛在小孩子仍沒有說話之時,就參加英語學習班、游泳肌肉訓練班、語音訓練班等等。日本的不少補習班,一年可以收取100萬日元以上,要入讀名補習班,也不只是有錢就行。有不少名補習社為了從大阪到東京、名古屋等地開“分店”,就專門訓練“有潛質”的學生,以“提高進東大比率”為補習社招生招牌,安排孩子和媽媽一起,在新年時連續(xù)12天,從早上8點至下午4點上考試特訓班,孩子做考卷的時候,母親就跟營養(yǎng)師上課,學習如何為孩子預備足夠營養(yǎng)的餐點,了解用什么食物有情緒支持作用,用什么食材又可以幫助孩子的記憶力等等。

在什么也只可以靠自己的日子里,孩子很早就知道什么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家長要為孩子做最好的準備——入名校就是最好的準備。公立學校的教學質素,不可以保障學生在公開考試的表現(xiàn),加上家長大多只有一個孩子、離婚率提升、雙職父母增加等社會因素,想多了、想歪了的家長,就令教育現(xiàn)場變成地獄,這絕對不是肥皂劇的橋段。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