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到什么點子?”阿??吹叫〉难壑樵谏舷伦笥襾y轉,忽然覺得自己脊梁骨發(fā)冷。小蝶眨巴眨巴眼睛,笑了,“那幾個糟老頭子,等我閑暇的時候再想辦法。”說完,悠然自得地開始享受美味午餐。
張氏吃飯心不在焉,發(fā)表意見:“周大夫,店里還排著一大隊人,你不趕快吃完飯去看看?”小蝶挑了挑眉,“餓著肚子暈暈乎乎怎么能看病?吃飽飯有利于我做出正確處斷?!?/p>
張氏蹙著眉頭說:“我看人家都挺心急?!?/p>
“他們心急有什么用?要是心急有用,畏風病早被治好了?!毙〉柭柤?,“放心放心,我馬上就吃飽了?!?/p>
張氏還想說幾句公道話,但看看小蝶毫無思想覺悟的樣子,最終放棄:眼前這孩子沒受過正規(guī)醫(yī)師的職業(yè)道德教育——她只是一個隱居的武林醫(yī)師的弟子。而這個武林醫(yī)師似乎只教給她一件事——在想到“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之前,先想清楚,你救的人可能就是日后要你命的人。畢竟 “以怨報德”不是什么新聞,除非手段殘忍到令人發(fā)指的地步,不然江湖上都懶得用它來當反面教材——先例太多。
任緋晴的這種心態(tài)沒有直接寫在藥宗教材里,但時常溢于言表。藥宗弟子天天耳濡目染,總會受到潛移默化。漸漸,藥宗弟子和小蝶一樣,養(yǎng)成兩個習慣:第一,不對患者投入感情。第二,對患者極其怠慢。對他們來說,治病的最高目標不是賺錢,不是出名,不是發(fā)善心積陰德,而是——證明自己有實力。
小蝶離開藥宗已經(jīng)很久,但習慣的力量很強大。在攻克畏風病之后,她證明了自己的實力,治病的樂趣減少很多,越來越消極怠工。每次午飯之后最掃興的事,就是看到門外那條長龍。
“下一位!”小蝶滿懷期待地吆喝一聲,希望下一位患者能得另一種疾病。遺憾的是——還是畏風病。直到太陽下山她也沒有新發(fā)現(xiàn),只好沉重地嘆口氣從桌子后面站起身,舒展一下四肢,對不見減少的人龍吆喝:“各位父老鄉(xiāng)親!周某今天打烊了,大家明日起早!”
人群并沒有散去,開始發(fā)號碼。維持秩序是覺悟高的群眾的工作,小蝶聳聳肩,自顧自收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