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寶格是什么時候誕生的?
A. 康熙B. 雍正C. 乾隆D. 光緒
馬未都評:多寶格的出現(xiàn)肯定和當時的社會形態(tài)有關,我們這些年來一直在提“康乾盛世”,這在歷史上有時候也稱“乾隆盛世”,認為18世紀的中國在世界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某個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一定是由小及大,一點一點發(fā)展起來的,康熙時期江山還沒有那么穩(wěn)固,到了康熙中期才加快了發(fā)展速度;到了雍正時期,我們今天以證據(jù)而論,雍正時期有一個非常出名的《十二美人圖》中出現(xiàn)了多寶格的形態(tài),通過這些畫我們可以判定,多寶格家具的產(chǎn)生是在清代雍正年間。
多寶格的出現(xiàn)在雍正年間,但是不普及;到了乾隆時期,由于人們生活富足,全國流行這種尚古之風,所以多寶格立刻就風靡了上層社會。聯(lián)想今天的家庭裝修,很多人在家庭裝修時進行空間分割都愿意用多寶格這種形態(tài)。比如在客廳和餐廳之間做一個心理間隔,在過去就是安兩塊板就完了,但是現(xiàn)在為了美觀,為了空間的分割,就做一對多寶格,把一些古董陳設上去。沒有古董,也擱一個空酒瓶子。不管是擱什么,重要的是知道利用空間:一是實用,我們過去最窮的時候?qū)臻g的利用是盡可能地做壁柜、做吊柜、做組合柜。因為居住面積太小,要充分利用所有的空間。當我們的空間變大了,尤其家庭空間、客廳也變得比過去大很多,又有了餐廳,這時候就注意到空間的分割,這時候的注意點由實用轉(zhuǎn)為了裝飾,多寶格就應運而生。
答案:B. 雍正
2.多寶格的出現(xiàn)直接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什么情況?
A. 家裝流行B. 收藏風氣C. 生活富足D. 中西融合
馬未都評:我想ABCD四個原因,理論上講都有一點兒。但題目說的是直接,我想A和B多少有一點兒間接。我們今天講的家裝,理論上是指直接的裝飾,而不是陳設。多寶格算一個陳設,在“康乾盛世”的后期,尤其乾隆時期,社會極大富足,當時國庫的儲備是極高的,在這種情況下,收藏風氣興起。中國歷史上,收藏熱的高峰時期就是乾隆時期,那么這種陳設藝術品、陳設古董的家具就非常時髦。第二,整個生活的富足是一個大前提,所以我覺得B、C這兩條是比較準確的。
答案:B. 收藏風氣;C. 生活富足
3.使“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負心郎是誰?
A. 李甲B. 李乙C. 李丙D. 李丁
馬未都評:李甲是個官宦公子,把家里給的幾千兩赴京趕考的銀子全都花在了杜十娘所在的青樓,落魄了之后,青樓的鴇母把他轟走了,杜十娘為了給自己贖身,遭到了毒打,把身上所有的財物都留給了妓院。她本來是想跟李甲渡船回李甲的老家,過安穩(wěn)的生活,沒想到李甲怕回家了被父親埋怨,所以就把她轉(zhuǎn)賣給了富商孫福。杜十娘非常傷心,怒沉百寶箱,最后投江自盡。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的百寶箱和清代的百寶箱有天壤之別。明代的百寶箱就是一個箱子,里頭裝滿各種金銀珠寶;清代以后有一種便攜的百寶箱,打開以后支起來看就是一個百寶格,非常漂亮。上圖就是乾隆宮廷的百寶箱。
杜十娘的故事特別悲情,而如今大眾媒體將我們很多傳統(tǒng)的故事娛樂化,從某一個角度上講,這能使更多人了解我們古代的文化;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可能對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精髓的部分表現(xiàn)不夠,所以還是希望大家將來有機會盡可能多讀讀原著。
答案:A. 李甲
4.以下哪種對博古架的稱謂是歷史上沒有的?
A. 百寶格B. 千寶格C. 萬寶格D. 多寶格
馬未都評:這涉及我們的文化數(shù)字概念。中國人很有意思,對數(shù)字的概念是非常清晰的,個位就不用說了,然后依次是十、百、千、萬,到萬就到頭了。我們過去說“四萬萬五千萬同胞團結(jié)起來”,最大的數(shù)字就是萬,所以說“皇帝萬歲”、“太后千歲”,它是有等級觀的。西方人的觀念中沒有這個“萬”字,英文中沒有“萬”這個概念,他們用“千”,我們說十萬就是十萬,他們說十萬就是一百個千。在中國文化中,說“萬”就是說到頭,說“千”永遠是差一級,比如“千姿百態(tài)”不敵“萬種風情”,“萬”一定是最高等級的,那么在給物品起名的時候要考慮這個因素,所以不能選擇“千”,“千”在中國文化中不是頂級的數(shù)字概念。比如我們詩歌有“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定要用“萬”來結(jié)束這個“千”,所以在這種起名的方式中,把“千”去掉一定是對的。
答案:B. 千寶格
5.多寶格盛行一時,但保留至今的卻數(shù)量稀少,為什么?
A. 人為破壞B. 不再流行C. 易損壞D. 占空間
馬未都評:一個古代的物件能否保存至今,它有諸多的社會條件,但有一個條件是不能忽略的,即是否尊重這個文化。這個東西再不易保存,如果你尊重它,你一定能夠把它保存至今;這個東西再重要,如果你漠視它,你一定能把它毀掉。我們歷史上,由于我們對文化的漠視態(tài)度毀掉了大量的文物。有很多文物是石質(zhì)的,當年在曲阜有很多大石碑,十幾米高,將近一米厚,都被砸掉了。那非常不易損壞,但依然被人為損壞,那就是我們漠視文物的一個典型例子。
今天回過頭來看最近幾百年的歷史,能夠看出我們所走過的軌跡。多寶格在清代才出現(xiàn),如此優(yōu)秀的一款具有極強裝飾風格的家具,盡管它易損壞、占空間,有這么多的缺點,但不屬于它致命的缺點——致命的問題是我們對文化的漠視。由于一百多年來我們對文化的漠視,導致如此優(yōu)秀的家具被我們自己給損壞掉了。有的嫌這些格子礙事,放什么都不方便,就徹底把它鋸了,安上一個玻璃門,給改造了。你今天心疼,當時的人不心疼,當時的人沒有這種感受,因為他覺得文化給他帶來的都是累贅。我們的文化有過這樣慘痛的歷史和教訓,今天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走過的道路,有這樣的東西流傳到今天算是劫后余生。如果我們尊重文化,將來這種人為的破壞一定不會再有。
答案:A. 人為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