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布死于1506年5月20日。噩運一直跟隨他進了墳墓。16世紀初期,在法國小鎮(zhèn)圣迪耶,有一所很受歡迎的學院,其中一個專業(yè)是地理學研究。這所學校的校長是一位誠實的德國人,名叫馬丁·瓦爾德塞彌勒 (或許拉科米盧斯,他喜歡這樣稱呼自己)。1507年,他決定出版宇宙結構學手冊。但是對于日漸增多的陸地怎么辦呢?那些陸地似乎漂浮在亞速爾群島以西數千英里外。難道不該把它們歸在一起起個名字嗎?應該。但起什么名字呢?有人建議:“誰對那些陸地的發(fā)現和探險做出了最大貢獻,就以誰的名字命名?!焙弥饕?!但他是誰呢?
就在這時我們遇到了歷史上最名不副實的事件之一。北歐人可能聽說過哥倫布,但是他的探險絕非廣為人知。有一種粗制濫造的小冊子到處傳播,上面印有糟糕的關于印第安土著人和野獸的木刻,向歐洲土著居民講述說,有一個名叫多弗或名字與此類似的人去過大鵬鳥之鄉(xiāng),這個故事是他回來后講的。全部內容就是如此。
但是在16世紀的頭5年,稍有意思的信息開始點點滴滴地傳過比利牛斯山脈。哥倫布的第二次遠征得到了塞維利亞的一個佛羅倫薩商人的資助。這位資助者突然身亡后,他的合同被一個名叫亞美利哥·韋斯普奇的人接管,這個人也是土生土長的佛羅倫薩人,是美第奇企業(yè)駐西班牙西部的財務代表。這個亞美利哥 (如果我們相信他的故事的話)曾多次參加遠征新世界,的確在南半球發(fā)現了大片新土地。他是一位聰明的宣傳家和忠實的通訊員,經常給雇主美第奇寫信,告訴這位老銀行家他的所見所聞。這些信件一到佛羅倫薩就被翻譯出版,廣為流傳。
當學識淵博的許拉科米盧斯為在歐洲和印度群島之間構成一道屏障的這一群島尋求一個合適名字的時候,他立刻想到了這位婦孺皆知的佛羅倫薩人,他的文字對每一位能夠識文斷哥倫布安息字的歐洲人來說耳熟能詳。于是他建議把這個新大陸稱為 “亞美利哥洲”或 “亞美利加洲”,因為亞美利哥似乎比其他任何人對它了解得都多。沒有人說不。無論如何,這有什么關系呢?叫這個名字跟叫別的名字差不了多少,既然問題已經解決了,人們可以不必操心了。但我們也不要對可憐的許拉科米盧斯過于茍求。他沒有任何惡意。他只不過是一位樸實的校長,沒有想到自己被一個聰明的宣傳家蒙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