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No.1誤區(qū)--留學申請的迷霧(7)

太傻十日談 作者:陶謙


在我做版主的過程中,我無數次勸誡論壇上的人,不要只是盯著TOP50的學校,其實你的目標是去美國讀書,是去美國拿獎學金。你對所謂的“好學?!被蛘摺安顚W校”了解多少呢?現在的論壇上,大家都稱排名100位以后的學校是“爛?!?,通常把它們作為保底學校。其實,排名在100~200位之間的學校,有很多也是非常優(yōu)秀的,其中,有的學校在一個專業(yè)方向上實力很強,也有的在綜合實力上遠遠超過了排名在50名之內的學校。它們之所以排名靠后,僅僅是因為學校圖書館不夠大,或者國家資助少,教授少。比如Northeastern U,排名在100名開外,但我知道,這所大學是一所特別優(yōu)秀的大學,只不過它的光輝被同城的Harvard、MIT、Boston掩蓋住了而已,加上它的名字和著名的西北大學只差幾個字母,所以好多學生居然自以為聰明地認為,幸好沒有被這個“野雞大學”蒙蔽住。

這些誤區(qū)的產生,離不開對他人申請經驗的誤讀。當然,他人熱心在網上發(fā)表經驗之談,并非想誤導誰。但是,作者無心,讀者有意,大部分的申請者并沒有判斷的能力和自我分析的水平,很快,一些公認的金科玉律就成形了。

我開始思考太傻說的“信息來源可信度”了。照我的理解,我們之所以對信息持謹慎的態(tài)度,并不是因為這些資訊不可信。而是,如果某個信息千真萬確,而你把它作為唯一的信息來源,那就很危險了。因為,你本身并不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沒有對照,更容易不加辨別地胡亂吸收,就好像古代的某些宗教,因為那是當時對世界唯一的解釋,所以信仰者無數。

這里依然沿用前文里的比喻來說明問題。留學者就好像一群在迷霧中摸索的人,每個人參考自己身邊的人的行為而作出決定,由此確定的方向,肯定是有問題的。但是,強調這一點并不是說,所有人都會迷路,因為畢竟還有一些人成功地走出了迷霧。但是這部分人能成功,并不是因為他們有超常的智慧,而通常是因為他們更愿意吃苦,更有韌性。就好像一個北大、清華的申請者,不用花太多的功夫,就可以拿到一個比較滿意的學校。但是一個成都大學的申請者要實現前者的目標,可能要花十倍的功夫。我和很多所謂的留學成功人士談話之后才發(fā)現,他們對留學的了解,遠遠不如那些留學失敗者多。中國每年50%以上的申請者都會成功,這不代表什么特殊的含義,結果并不能說明什么。就好像我,在大家看來,屬于懂得很多的,其實,也沒有什么獨到的見解,所謂的見解都是一知半解的,在對于留學申請的認識問題上,申請者和申請者之間的區(qū)別就在于有的人獲得的信息多,有的人獲得的信息少,有的人善于分析信息,有的人不善于分析信息,有的人盲目地去做一些事情,有的人在思考以后去做一些事情。其中,決定性因素往往在于個人的背景,背景好的人,比如畢業(yè)學校好,有工作或者研究經驗的人,往往有更多的機遇,會有更好的結果,同時,也是由于這些人在迷霧中堅持的時間更長,在自然選擇的法則中屬于最后被淘汰的一部分人,但是,這批人能成功并不意味著他們真的比別人更有智慧。

當前廣為傳播的經驗通常是由那些背景較好的人總結出來的,如果你不是一個背景很好的學生,當你閱讀這些經驗的時候,你就必須獨立思考。因為,在缺乏類似背景的前提下,一味地模仿只會讓自己陷入困境。

太傻接著說:“最關鍵的問題,還在于,這些經驗基本是成功的經驗,卻很少有失敗的經驗。但是,對于留學申請而言,真正有價值的,卻是失敗的經驗。就像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話‘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同理可證,成功的原因就是那幾個。也許作者認為他成功的原因根本就不是原因,比如一個在文書上花了很多功夫的人,獲得了申請的成功,于是后來這個人在總結經驗的時候,會把自己的主觀印象告訴大家:文書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但也許教授根本就沒有看重他的文書。但有的人,GPA很低,但是,他也成功了,于是他會告訴別人,GPA低其實沒有什么影響。我舉這些例子,就是想說明為什么在留學領域有那么多混亂的理論,繁雜的見解,而且居然每個人都能自圓其說。但那些經驗只適合描述申請者本人,就好像你今年申請成功了,你會去告訴其他人你成功的故事。但又有多少人能詳細地了解你的背景,懂得你的優(yōu)勢,體會到你的努力呢?就算你寫了很多,你真的可以保證,讀者能夠真正理解你的意思嗎 ”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