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報告曾經為市場各方所倚重,其對上市公司基本面的深度挖掘和價值判斷是公司股價的評價標準之一。在中國股市,任何一個基金經理、投資總監(jiān)、私募基金、資產管理公司、投資公司、保險公司、信托公司、銀行投資部門等,他們可能不讀報紙,可能不聽新聞,但是沒有一個不去研究主流機構的研究報告。
隨著市場逐漸回歸理性與成熟,投資者越來越關注公司的基本面。迎合這樣一種趨勢,主要反映基本面的研究報告開始流行,大多數證券公司都把研究部門作為公司的核心部門來對待,不惜重金網羅人才。過去只有機構能看到的很多研究資料現(xiàn)在連普通投資者也能看到。而作為普通投資者,能接觸到研究報告是件好事,因為這樣能引導市場朝更健康成熟的方向發(fā)展。
一、研究報告是否值得信賴
然而研究報告是否真的值得信賴,卻需要以辯證的眼光來看待。閱讀這些研究資料時,一定要睜大眼睛。在莊家的信息戰(zhàn)中,研究報告很有可能成為莊家的“武器”之一。
1.研究報告“有奶便是娘”
不少研究報告魚目混珠,良莠不齊,誰給你錢,你就要為誰說話、服務,這是部分研究報告出籠的“潛規(guī)則”,對于影響力不大的公司尤其如此。甚至花幾萬元錢就可以搞定一份想要的研究報告。這也就給了莊家可趁之機,他們可以利用研究報告發(fā)動信息戰(zhàn)攻勢,使研究報告成為莊家操縱股價的工具。
2.研究報告“為自己的利益說話”
出報告的機構大多是這個市場的參與者,自然該為自己的利益說話。當該機構持有該上市公司相當數量的股票,正在坐莊這只股票時,出研究報告自然就貓膩多多了。如2007年中國神華上市之初,招商證券就發(fā)表報告稱,中國神華成長性不遜于小公司,相當于1億噸產能的漸次收購將逐步推升股價,未來1年目標價為100元。中國神華將變成“中國神話”。
著名國際投行瑞銀公司更是鼓吹,“應考慮內地投資者愿意支付購買神華股票的價錢,來計算神華能源的正確價值”,瑞銀以內地煤炭股最高的市盈率為準,給予神華15%的溢價,因而將目標價由每股35.15元大幅調高至101元。
如圖3-7中國神華上市當天上漲87.35%。從當天的盤面看,盤中10萬股以上的買單層出不窮,賣單明顯較為稀薄,反映出大量的機構積極推高,而后兩天,中國神華強勢漲停,第三天,在大盤劇烈震蕩的情況下,中國神華股價依然堅挺,再次沖擊漲停板,大漲9.86%。中國神華的市盈率也被推到了100倍。
上市第四天,中國神華沖高94.88元之后,開始了漫長的下跌之路,到3月28日的42.53元,跌幅已超過55%。機構100元的目標終成“鏡中花、水中月”。當散戶按照中國神華目標價100元、中國平安目標價200元的報告操作時,機構正在大舉出貨,中國的散戶為這些分析報告付出了太大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