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進(jìn)了幾本品相不錯的書,您給掌掌眼?”
桂浩又不置可否地嗯了一聲,卻沒有挪地方。丁盛說:“還是按老規(guī)矩辦吧?!?/p>
桂浩點點頭。丁盛的父親也是書商,在世時經(jīng)常帶著丁盛往返于蘇浙滬三地,和三地的書商關(guān)系不錯。他父親去世后,丁盛繼承父業(yè),仍然與幾個父親的舊友保持聯(lián)系,桂浩就是其中之一。
丁盛讓馬六在門口擺一張桌子,把自己帶來的書齊整地碼放好,馬六給他送來一個小凳子,又端來杯茶水,丁盛瞅瞅桂浩冷冰冰的臉,笑著壓低聲音對馬六說:“莫問閣多虧有你,否則早關(guān)門大吉了?!?/p>
上海的生意似乎也不好,馬六和丁盛閑聊著,偶爾抱怨幾句。下午時,莫問閣進(jìn)來一個中年人,在丁盛面前站了一會兒,翻了翻書,看看書上的鈐印,丁盛緊張起來,雖然他對自己的手藝非常自信,這時也有點心虛。那人什么也沒說,放下書走了。接著又陸續(xù)進(jìn)來幾個人,都是如此。丁盛納悶了,難道自己做的手腳被人看出來了?他們不敢買贓書?或者,這些書壓根沒有什么價值?只有蓋上汲古閣的鈐印、證明被汲古閣收藏過才有價值?他不禁再次打量眼前的書,那是幾十本詩文、戲曲類的古籍,書市雖然不少見,但是絕非一錢不值。嗯?怎么還有五本方志?丁盛拿過來一看,那是五本《五金志》,可能是自己在船上倉促中拿的,加藤也沒有注意。這五本方志并不全,青白色的封皮,每冊書的右上角寫著“五金志”,右下角用小字分別寫著冊數(shù),這是第二至六本。方志上記載著各地銅礦分布的情況,每冊書上還畫著地圖,標(biāo)示銅礦的具體位置。他對方志所知不多,但只看那書的紙質(zhì)、明代著名藏書家趙琦美所題的跋以及麥望館的鈐印,就知道這部志書非同一般。如果加藤知道他拿了方志,肯定會更加鄙視他。
這一整天,丁盛都在焦慮中度過。晚上,丁盛到馬六的住處借宿。馬六是個聰明人,他對丁盛的路數(shù)略知一二,所以并不細(xì)問。丁盛睡不著覺時,想起加藤偷書的事,他隱隱覺得有些不安。他后悔沒有追問加藤要方志到底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