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之過失,即自為承認之地,改去毫無吝惜之心。
——蔡鍔《曾胡治兵語錄·誠實》
【譯文】
知道自己有過錯的地方,就是立刻自我改正,絲毫不要有吝惜的心態(tài)。
【筆記】
古人最推崇知錯能改的品質,不偏執(zhí),不用一個失誤導致一連串錯誤。所以,《周易》中有“見善則遷,有過則改”的說法。
曾國藩是一個從山村里出來的知識分子,經驗匱乏,成功無一不是在試錯的經歷中獲得的。因此,知錯能改,就成為他的優(yōu)秀品質。而且,曾國藩樂于求己之錯,樂于聽取別人對自己的批評。他在糾正自己的錯誤方面,積累了兩個重要的方法:
一是善于自我反思。曾國藩通過每日記日記、在自己居室貼自警的字幅等方式,時刻提醒自己要反省錯誤。尤其是記日記,曾國藩將這一習慣保持了終生,日日不斷,這種毅力堪為楷模。毛澤東早年曾經認認真真地抄寫過曾國藩的日記,以期獲得像他那樣自我反省的能力。蔣介石也師法曾國藩,保持著終身記日記的習慣。
二是善于向師友征求自己的過失。曾國藩早年外出求學時曾經發(fā)過誓,要重新做人,毋為禽獸。因此,他向自己的老師和朋友提出要求,要求他們對他有任何的意見都表達出來,以促進自己改進。朋友批評他,他總是謙虛接受,從不惱人。
持續(xù)的改進能力,是管理者應該意識并且加以強化的重要管理素質。管理者自身要明確地認識到,對問題的監(jiān)控和改進工作,不只是一件工作,而是一種敬業(yè)、盡責、利于企業(yè)或事業(yè)發(fā)展的職業(yè)精神和文化。
【行動指南】
改進每一個出現(xiàn)在你面前的問題,絲毫不要有懈怠和吝惜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