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大師齊格勒就指出,業(yè)務員賣的不是產品,而是產品的功效。
他以化妝品為例:“每年有數(shù)十億元的化妝品賣到客戶手上,事實上,他們想要的并不是唇膏、眼影和腮紅。他們真正渴望的是更加動人的面貌,他們要聞起來舒服的味道,具有魅力,并得到異性的青睞?!?/p>
業(yè)務員有了足夠的產品信息做后盾,才能為客戶打造使用產品后的美好畫面。有時候,即使客戶有購買動機,因為業(yè)務員對產品的無知,也會造成交易的失敗。
《商業(yè)周刊》總編輯王文靜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提過這樣的經驗。
有一次,她在中正機場候機,逛了臺北故宮的專賣店,看到其中有一套“佳人有約”的杯子,眼睛一亮,因為在寶藍色的杯子上,一幅圖畫隱隱浮現(xiàn)。但是她不知道“佳人有約”的出處,于是向店員求教。
這一套杯子,價錢不便宜,大概要4 500元新臺幣,而王文靜說:“但是店員對她自己賣的產品,從材質到特色,全然不知。碰到一位全然沒有銷售專業(yè)知識的店員,我的購買興趣頓時全無?!?/p>
這個故事提醒所有業(yè)務員一件事,當業(yè)務員在銷售一件產品時,你除了銷售產品本身,同時也銷售客戶對這件產品的信任感。當你對自己的產品表現(xiàn)得很陌生,這代表你對產品沒有信任感,在這種情況下,客戶就無法信任你。
從業(yè)務員到專業(yè)顧問
如果你能夠充分了解自己的產品,客戶就不會將你看成一般的推銷員,而是一位專業(yè)顧問。
美國有一位股票業(yè)務員斯莫爾認為自己只是中等資質,但是長達18年的工作經驗,讓他積累了豐富的產品知識,也建立了一批客戶群。
有一天,有位客戶為他介紹了一位丈夫剛過世的太太。這位太太的手上正好有150萬美元,準備投資證券。
當時,紐約每天約有3 454種股票及債券在進行交易,并且還有1.6萬種未上市股票在柜臺市場交易,幾乎沒有人懂得所有的證券。
斯莫爾花了一個星期寫報告,這位太太就照著他的建議投資。一年之后,那個家族中的四名成員也來找他商談投資證券的事,甚至有另一位遺孀給了他200萬美元作為投資。
就是因為斯莫爾豐富的金融知識,讓他從“業(yè)務員”升級為“專業(yè)顧問”,幾年后,他就帶著一筆豐厚的傭金退休了。
你夠了解產品嗎?
再看看另一個例子。
在南投做茶葉買賣的李麗芳,在上卡內基訓練之前,她采取傳統(tǒng)的銷售方式,就是等著客戶上門,試喝幾種茶,覺得好就購買。
李麗芳上課以后,態(tài)度很認真,講師要求的功課她都用心完成。當課程進行到“提供解決方法”這一節(jié)時,講師要求學員整理出一本完整的手冊,內容包括公司和產品的介紹、服務過的客戶以及他們的反應。李麗芳也照著做了一本,但是一直沒機會派上用場。
有一天,有兩位客人上門,李麗芳看他們穿得很正式,跟一般的觀光客不一樣,就說:“不知道你們兩位愿不愿意給我點時間作介紹?”
客人同意了。李麗芳就把那本手冊拿出來,向他們說明茶葉的烘焙過程,還有如何選茶、過去有哪些客戶買過她的茶等,解釋得頭頭是道,一說就說了15分鐘。
兩位客人聽完,說:“我們拜訪過好幾家茶莊,還沒有人用這種方式向我們介紹茶?!彼麄冞f出名片,原來是一家大食品公司的采購員。
原來他們此行的目的,就是要為一種新推出的茶飲料尋找上游的供茶廠商。因為李麗芳的介紹讓他們印象深刻,于是決定請她到臺北來作介紹。
李麗芳聽了非常興奮,因為行前做過功課,她在臺北的介紹也表現(xiàn)得不錯。后來食品公司的主管將她列為三家試用廠商之一,訂單一開就是2萬斤的茶。
這可是一筆大生意呢!因為李麗芳平時一年的賣茶總量也不過是2萬斤。于是她就到處找好茶來滿足客戶要求的數(shù)量。
幾個月之后,食品公司又來電話,通知她試用過關,決定使用她的茶來制作新的飲料。李麗芳除了驚喜,也有點緊張,就問他們:“你們需要多少?”對方開給她一個數(shù)目:10萬斤。
這筆交易真不得了,找茶還不夠,她還要另外找空地蓋倉庫。她的事業(yè)越做越好,不但當選了南投縣十大工商婦女,我聽說,她自己也成立了公司,在大陸銷售茶飲料。
我常常對業(yè)務人員講這個故事,用意就是要讓他們知道:知識就是力量,永遠要在客戶面前表現(xiàn)出專家的實力,那么當機會來敲門時,你絕對可以一鳴驚人。親愛的讀者,看看你眼前的產品,想一想,你對自己的產品有足夠的了解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該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