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一旦察覺出差異的存在,我們就會本能地將其納入“缺陷”的范疇,并常常為此而苦惱不已--他們之所以會和我不一樣,不是因為他們生病了,就是因為他們很愚蠢,再不就是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壞人,他們喪失了心智--而絕不會想到,這些差異其實不過是自然界多樣性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而已。
所以,在我們看來,我們的任務(wù)就是糾正他人的這些缺陷--至少對那些我們關(guān)心和在乎的人而言,我們責(zé)無旁貸。為此,我們的投入絲毫不亞于神話故事中嘔心瀝血只為雕刻出一座完美雕像的皮格馬利翁。和皮格馬利翁一樣,我們參照自身,一絲不茍地對身邊的每個人進行糾正和重塑。盡管我們也有瑕疵,但是在我們的眼中,自己就是那個最好的模板,其他所有人都應(yīng)該像“我”這樣思考、感受、說話以及行動!還記得《窈窕淑女》(以肖伯納的劇本《皮格馬利翁》為基礎(chǔ)改編的電影)中的那位語言學(xué)教授亨利·希金斯嗎?面對賣花女伊莉莎·多莉特的諸多不雅言行,這位教授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伊莉莎·多莉特就不能“像他那樣”呢?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神話故事中的皮格馬利翁最終成功地雕出了那具完美的女性雕塑,可我們的改造工程卻只能以失敗告終。依照我們自己的喜好去改變他人,這樣的行為從一開始就注定會失敗。要求他人改變自己的本性,這無疑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這就好比橡樹果扔進土里,長出來的只能是橡樹,絕不會是松樹,而狐貍也不會憑空變成貓頭鷹一樣。因此,在性格問題上,我們并不能套用以物易物的商業(yè)規(guī)律,妄圖將自己的性格強加于他人。當(dāng)然,有時候,我們也許的確會因為他人的勸說而改變自己。但是常言道,強扭的瓜不甜,這樣的改變只會約束我們的心性,扭曲我們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