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與美國的沖突真的不可避免嗎?
對中國應該采取何種態(tài)度,美國政界存在嚴重的意見分歧。他們當中的意識形態(tài)論者主張華盛頓應該掌握權力的韁繩,這是因為他們受到了政體性質的迷惑,并且錯誤地認為中國對美國的霸權(這種霸權在2001年的"9·11"襲擊后已經被徹底神化了)造成了威脅。雖然那些現(xiàn)實主義論者也對中國經濟、戰(zhàn)略上與美國的競爭表示憂慮,但他們仍然傾向于繼續(xù)深化與北京在經濟和政治上的伙伴關系,并且期待著中國的政治演變。中國方面則在強硬和靈活兩種政策之間游刃有余。
關于在中亞、東南亞和一些在國際社會中產生重大影響的熱點問題上(伊朗核問題、石油價格、美國的貿易逆差、人民幣匯率調整等),中國既不準備,很可能也并不想與美國正面對抗。但是中國也不打算為了美國或是歐洲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經濟增長,例如中國堅決抵制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很顯然只有一個問題北京是決不會讓步的,那就是"臺灣問題"。對于其他問題,中國領導人懂得適當讓步,緩解緊張局勢,以便迷惑和打亂華盛頓的遏制戰(zhàn)略。以下這些原因可以解釋中國為何對美國采取這種謹慎的、非對抗的態(tài)度:
(1)中國的傳統(tǒng)思維認為,世間萬物是根據(jù)陰、陽二"氣"融合的原則運行的,是建立在"萬物皆有聯(lián)系"的基礎上,即"共存,協(xié)調,相聯(lián),互補……由此產生了一種世界觀,世界不是由分散的、每個成分都自成一體的獨立個體的集合,而是一個整體和部分相互聯(lián)系的網絡,沒有超越其他部分的個體存在"。安妮·程、Seuil著:《中國思想史》,第37頁。這一思維在中國經常被提及。在中國領導人設想的多極世界中,美國是中國互補的、必不可少的伙伴,是另一個能夠維護當今世界平衡的因素,而不是與中國對立的。通常在外國看來,中國是如此強調共產主義意識形態(tài),如此的顛覆傳統(tǒng),以致于無法找到貼切的語句來定義中國的戰(zhàn)略,然而,千年傳統(tǒng)思想對中國人思維的影響比只有百年歷史的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要深遠得多。中國領導人反復發(fā)表宣言,強調中國經濟是完全建立在世界經濟長久穩(wěn)定基礎上的,這恰恰印證了上面的觀點。對北京來說,美國確實如她自己所選擇的那樣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國家,這不僅是因為美國承載的價值觀具有普遍性,代表著"歷史的終結",而且因為一個周期性的體系中,國家之間的相互依存具有決定性意義,發(fā)展中的中國不能滿足于做一個經濟超級大國,中國會像21世紀初的美國那樣脆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