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節(jié):亂花漸欲迷人眼———保持清醒的消費頭腦(6)

35歲以前要活學(xué)活用的62個經(jīng)濟學(xué)通識 作者:薛志英


第三十七節(jié)選:

“買的沒有賣的精”,都是因為賣的人心中有底,而買的人心中無數(shù)。雙方為了各自的利益,賣的人與買的人永遠是一對矛盾體。眾所周知,如今在利益的驅(qū)使下,消費市場早已不是一片凈土,消費者一不小心,也許就會陷入商家精心設(shè)計好的陷阱。市場上常見的陷阱一般有如下幾種:

1.“打折”陷阱 時下,大到大型商場,小到私人個體攤販,商品價格打折成“風(fēng)”。有些商場有的商品確實是打折了,讓出部分利益給消費者。但有的商家以打折為名,行原價甚至高價出售之實。某服裝老板,從南方購回一批新款女裝,開始標(biāo)價180元一套,無人問津。個體老板心生一計,在180后邊加個零,再折5折反而出手了。你說消費者冤不冤?

2.“跳樓”陷阱 這類陷阱多半是個體商販設(shè)的,他們喜歡對某件物品標(biāo)出“跳樓”價,乍看像是把價壓得不能再低了,其實溢價不少。只要消費者買了,商販“上樓”偷著樂還來不及,哪有“跳樓”的事兒。

3.“獎券”陷阱 現(xiàn)在有的商家,為了鼓勵消費者多買他的東西,推出在他這個商場或?qū)9褓I到一定數(shù)額的物品,給消費者小得“可憐”比例的獎券。其實,消費者要想占商家這點“便宜”,還得要買物品。買物品小于獎券的數(shù)額,商家不補獎券錢;大于獎券數(shù)額的,消費者還得再多掏錢,結(jié)果還是商家上算。

4.“清倉”陷阱 只要我們稍微留意就可發(fā)現(xiàn)這樣一種情況:某鬧市在年初就貼出“清倉”大甩賣的廣告。小喇叭“里邊的物品10元錢一件,隨便挑隨便撿”震天響。令人納悶的是,到了年底這家門市還在“甩賣”,“倉”總也“清”不完。

5.“搭車”陷阱 不少商家有言在先,買上千或上萬元的物品,指定“免費”送一或幾件小物品。殊不知,這些小物品都是質(zhì)量不過關(guān)的殘次品,一旦壞了,商家不保修。商家說了,這是我們送的產(chǎn)品,不管“三包”,消費者還能說什么呢?天下哪有免費的午餐?

6.“過季”陷阱 大自然四季交替,有些商家也趁季節(jié)交替之機,玩起了并不“過季”的花招。秋天賣夏季的服裝,夏天賣冬季的皮裝??雌饋硐M者能買到“過季”的服裝,可能占點小“便宜”,其實商家早已把積壓的成本金“過繼”給消費者了。

7.“獎物”陷阱 某商場國慶節(jié)前夕,推出買一條甲魚獎一只烏雞。細心的人不難發(fā)現(xiàn),這一條甲魚比平時多賣將近30元,而一只烏雞也就是20元左右。原來烏雞的錢出在“甲魚”身上。

8.“裝修”陷阱 有的商場裝修,半年前就打出廣告,“商場裝修在即,所有物品三折起”,吸引了廣大消費者,銷售額成倍地增長,有時超過平時的三到四倍。商家的“貓膩”在于,商場裝修在即的廣告打出去以后并不急于裝修,而是過了三四個月才裝修,裝修的時間也就一兩個月。其實裝修時間的銷售額早就出來了,只是消費者還蒙在鼓里罷了。

再如,很多人掏錢買高價水是沖著健康去的,這也正中了商家的“奸計”,他們大打純天然、健康牌正是投消費者所好,價格雖高,功能卻不敢恭維。正如一位業(yè)內(nèi)人士所說,目前市面上的水,從價格方面來看相差甚遠,但是它們的功能差異幾乎微乎其微。也就是說,一瓶100元的水與一瓶1元的水在功能上沒什么差別。這也正應(yīng)驗了一句俗話:買的永遠沒有賣的精!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