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紐芬蘭漁場培育了接連好幾代訓練有素、能勝任遠洋航行的海員。后來,探察北極區(qū)、尋找東北或西北航道的船只,拓居北美洲的遠征隊,與西、葡兩國的艦隊作戰(zhàn)的英國和荷蘭的艦隊,基本上都配置了由紐芬蘭淺灘漁場這所嚴格的學校培養(yǎng)出來的海員。
美國的崛起
紐芬蘭的漁業(yè)基地除了向歐洲源源不斷地提供鱈魚制品外,還向歐洲提供印第安人出產的各種皮毛,特別是珍貴的海貍毛。漁業(yè)和皮毛貿易的豐厚利潤使加拿大成為吸引歐洲特別是英法移民的金光閃閃的磁石。
大批商人開始舉家前往英國的北美殖民地新英格蘭。他們帶動了桶匠、鐵匠、烤面包師以及牧羊人的遷入。社區(qū)建立起來了,漸漸變成了村落。移民們深入大陸西部尋找更肥沃的土地,制造出更多商品以滿足沿岸日益興盛的市場需求,結果造就了今天的名城波士頓。
17世紀北美洲制糖業(yè)蓬勃發(fā)展。加勒比海沿岸的甘蔗園里,奴隸們在熱帶赤日下持續(xù)工作,需要大量的鹽和蛋白質,但是莊園主們不愿意浪費一點點種甘蔗的土地來種糧食。于是,新英格蘭的腌鱈魚干就成了成千上萬奴隸們的口糧。不僅如此,新英格蘭人還把鱈魚干運到西非,跟那里的奴隸販子交換奴隸,將他們運到加勒比海沿岸生產糖漿,再把糖漿運回自己的家鄉(xiāng)用來釀酒。
到了18世紀,鱈魚已經使英屬北美殖民地一躍成為國際貿易權威。因鱈魚發(fā)家的“鱈魚貴族”們更是將它作為財神的象征,刻畫在徽章上。連1776—1778年美國發(fā)行的第一批硬幣上都有鱈魚的標志。
這時,新英格蘭的居民們開始與他們的宗主國產生矛盾。英國的根本大法之一《航海貿易法案》規(guī)定,所有殖民地必須在英國出售貨物,也只能在英國購買所需貨品。所以,新英格蘭人不應該直接與西班牙人和加勒比海地區(qū)進行貿易往來,而應該把鱈魚賣給英國,并從英國買進西班牙的葡萄酒或者鋼鐵。但是對于新英格蘭來說,英國是個根本無法吸收大量鱈魚干的小市場。當英國開始試圖遏制新英格蘭的鱈魚銷售時,鱈魚貴族們在波士頓把整船的英國茶葉都倒入大海,以示對抗。1775年,美國獨立戰(zhàn)爭就此爆發(fā)了。一個200年來深刻影響全球格局、100年來領袖世界的強大國家誕生了。
舟山漁場的遺憾
中國的舟山漁場與紐芬蘭漁場一樣名列世界四大漁場,但是舟山漁場卻并沒有給中國帶來紐芬蘭漁場那樣的好處。紐芬蘭鱈魚讓歐洲人減輕饑餓困擾之時,正是中國明朝時期。舟山漁場的大小黃魚產業(yè)已經非常興旺,當時的人形容說到了捕獲季節(jié)黃魚像山一樣排著隊在海上巡游。有時候因為網住的魚太多,船幾乎都要被拖翻,漁民們不得不忍痛割斷漁網。
與歐洲人相比,當時的中國人守著舟山漁場這一魚庫,用不著遠涉重洋、跨國捕撈,就有如此豐富的水產品享用,真是幸運。然而,明朝政府卻從來沒有把舟山漁場視為寶,為了防備倭寇侵犯實行了海禁,最多只同意漁民臨時登島建棚,不準定居。16世紀,中國的海島一派荒涼景象。這種保守短視的做法,與當時英國政府的支持漁民大力發(fā)展?jié)O業(yè)政策形成鮮明反差。與此同時,紐芬蘭漁場捕魚作業(yè)培育出的訓練有素、能勝任遠洋航行的海員正駕駛英國艦隊一步步逼近中國,1840年的決戰(zhàn)結果其實在此時已經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