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風云膽識(2)

世紀小平:解讀一個領袖的性格魅力 作者:陳晉


在戰(zhàn)爭年代出現(xiàn)的“不握手會議”,在和平年代也曾出現(xiàn)過一次。

那是1975年3月的全國工業(yè)會議。許多地方主管工業(yè)的書記聽說鄧小平要來,都非常激動。多年不見,又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風風雨雨,他們有太多的話要向老首長傾訴。鄧小平進來了,幾個書記走上前去,想和老領導握手敘舊,沒想到,鄧小平卻擺了擺手,嚴肅地說:“今天就不拉手了,因為工業(yè)形勢不好?!边@個獨特的見面禮節(jié)讓在場的人都面面相覷。

接著,鄧小平表情嚴肅地談到了工業(yè)方面特別是鐵路方面存在的問題。鄧小平的話,在聽慣了形勢大好、越來越好之類的“文革”語言的書記們聽來,真如醍糊灌頂。

【鄧小平在全國工業(yè)書記會上的同期聲】

對于當前存在的問題,要有明確的政策。要從大局出發(fā),解決問題不能拖。拖到哪一年呢?搞社會主義怎么能等呢?

正是這個講話,拉開了一場震撼全國的工業(yè)整頓的序幕。

熟悉鄧小平的人知道,他吃飯很快,走路很快,說話也很快。這都是長期軍旅生涯打下的烙印。

戰(zhàn)士自有戰(zhàn)士的性格。艱苦卓絕的斗爭,血與火的考驗,使鄧小平始終懷抱執(zhí)著的信念和永遠向前的堅定品格。這也成為他在古稀之年開創(chuàng)一個嶄新時代的最強大的精神支撐。

回首一生,鄧小平曾說:“如果從1922年算起,我在共產主義的旗幟下已經工作了60多年?!钡拇_,從在法國確立畢生的信念后,無論遇到什么樣的挫折,他都沒有過絲毫的動搖。

1957年春天,鄧小平到清華大學作了一場形勢報告。當時,一些青年人正在討論“社會主義制度到底有沒有優(yōu)越性”的問題。鄧小平對他們說:“我們的事業(yè)是很年輕的,馬克思到現(xiàn)在才百歲出頭,俄國革命才40年,也就是才40歲,我國才7歲,年輕得很嘛!正因為年輕,經驗不足,我們的制度還不是完善的。我們要堅持那些對的,糾正那些錯的,補充那些不夠的。”“在共產主義運動中不出一點亂子是不可能的。但是不管出多少亂子,我們的事業(yè)總會向前發(fā)展!”

在全面開創(chuàng)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局面的80年代中期,鄧小平依然不忘提醒全黨——

【鄧小平同期聲】

現(xiàn)在我還想提出一個新的要求,就是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過去我們黨無論怎樣弱小,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一直有強大的戰(zhàn)斗力,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馬克思主義理論從來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時代和任務不同了,要學習的新知識確實很多,這就更要求我們努力針對新的實際,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我們運用它的基本原則基本方法,來積極探索解決新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基本問題的本領,既把我們的事業(yè)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推向前進。

在經歷蘇聯(lián)、東歐歷史巨變的關鍵時刻,1992年,88歲的鄧小平在視察南方時再次表達了自己的信念。他說:“一些國家出現(xiàn)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取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因此,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

正是堅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賦予了鄧小平獨特的膽識和鮮明的革命風格。這種品格,在戰(zhàn)爭年代,體現(xiàn)為顧全大局,勇挑重擔,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進取精神。

從鄧小平的人生旅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

從16歲開始孤身一人遠赴異國他鄉(xiāng)開始,鄧小平在他那個年齡能夠出類拔萃,與他常常獨當大任,作為一把手去開辟新局面有著必然聯(lián)系。

1929年,他被派往完全陌生的廣西開辟局面是如此。在抗戰(zhàn)最艱難的歲月里,他曾經一人獨撐中共北方局、華北根據(jù)地、八路軍總部和129師黨政軍的大廈也是如此。

在戎馬倥傯的戰(zhàn)爭年代,鄧小平多次被委以開辟新局面的重任,往往是命令一下,他一個人,一匹馬,加上一個秘書、一個警衛(wèi)員,就匆匆登程,風險是難以避免的,也不可能有時間來仔細權衡利弊得失,只能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這時候,更需要的是勇氣和果斷。戰(zhàn)機常常稍縱即逝,哪里容得了左顧右盼、猶豫不決。

從百色的驚雷,太行的霞光,中原的風雨,江淮的浪潮,一直到西南的黎明,鄧小平走出了一條又一條充滿風險的新路,開創(chuàng)了一個又一個的新局面。

當然,最能顯示他的勇氣和膽略的,還是在解放戰(zhàn)爭中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壯舉。

1947年,國民黨在全面進攻失敗后,轉而對陜北解放區(qū)和山東解放區(qū)進行重點進攻。一時間,這兩個解放區(qū)風狂雨驟,黑云壓城。

二野雖然不是敵人的重點進攻目標,卻處在兩大戰(zhàn)略區(qū)的中間。如果把敵人的部署比作扁擔的兩端,二野正處在這條扁擔的中間,它要承擔的任務,就是把這副扁擔挑起來,把兩邊的敵人都吸引過來,以遲滯敵人對陜北和山東的進攻。

1947年夏天,毛澤東給劉伯承和鄧小平發(fā)了一個絕密電報,電報上的三個大寫的A字,表明了這份電報十萬火急而又高度機密的性質。電報上只有寥寥數(shù)語:陜北情況甚為困難。

是啊,以彭德懷的2萬多軍隊,迎戰(zhàn)胡宗南的20多萬精銳,陜北解放區(qū)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中央給劉、鄧的要求,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向國民黨統(tǒng)治的后方進軍,威脅武漢、南京,拖住敵人,以減輕陜北的壓力。

接到電報,劉、鄧沒有絲毫猶豫,當即回電表示,下決心不要后方,直出大別山,將在半個月內行動。毛澤東收到鄧小平、劉伯承的電報后,萬分高興,馬上復電稱贊道:“劉、鄧決心完全正確!”

十幾萬大軍要在如此短的時間里作好千里行軍的一切準備,困難是空前嚴重的。大別山區(qū)位于國民黨統(tǒng)治的心臟地帶,沒有根據(jù)地作依托,沒有群眾基礎,沒有后方,部隊大都是北方人,不習慣南方的大米、水網(wǎng)、山地和陰雨,吃飯、走路、睡覺都成了問題。傷病員得不到及時醫(yī)治,抗戰(zhàn)8年辛辛苦苦積攢的火炮和車輛不得不忍痛拋棄,還有強大的對手在前阻后追。

沒有抱怨,沒有討價還價,沒有軟磨硬泡,大家明確了自己的任務后,悄無聲息地只用了不到10天的時間,就作好出發(fā)的準備。

狹路相逢勇者勝,將軍南征膽氣豪。經過21天的急行軍,二野從魯西南出發(fā),轉戰(zhàn)千里,終于從這里渡過了淮河,進入了大別山區(qū),直插中原腹地。十多萬大軍如一根銳利的箭頭,牢牢扎在了國民黨的脊背上,一下子吸引了29個旅的敵軍圍了上來,同時也緩解了陜北和山東的兩個解放區(qū)的軍事壓力。

遠在陜北高原的領袖們急切地關注著二野的行動,毛澤東得到二野進入大別山的報告后,給予了這樣的評價:“20年來,我們長期處于防御地位,自從劉鄧南征后,我們的革命戰(zhàn)爭,才在歷史上第一次轉入了進攻?!?/p>

但劉、鄧大軍的困難也超乎想像。別的部隊擔心他們在大別山站不住腳,提出前來增援,鄧小平回電拒絕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