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節(jié):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14)

卡爾-威特的教育 作者:(德)卡爾·威特(Karl Witte)著


弗蘭西斯·高爾頓就能力問題曾經(jīng)說過,把我們近代人和古希臘人相比,就如同把非洲土人和我們相比一樣。還有許多學者說希臘人種是遠遠優(yōu)于我們的,但這是一種錯誤的說法。我們到底能成為優(yōu)于希臘人的人種,還是成為劣于希臘人的人種,關(guān)鍵在于我們自己。只要實施適當?shù)恼_的教育,我們自然會成為優(yōu)于希臘人的人。

在對兒子的施教上,我一直深信"百聞不如一見"

我除了教給兒子書本上的知識,還注意利用一切機會來豐富兒子的見識。比如,看到建筑物,就告訴他那里面有什么,坐落在什么地方;看到古城之類,就給他講古城的歷史,以及圍繞這個古城的種種秩聞趣事。

一個只拘泥于書本知識的人,會變得眼光短淺,頭腦陜隘,不可能成為有創(chuàng)見的學者。不僅如此,如果僅僅停留在書本而不直接走入生活當中,那么就連書本上的知識也不可能充分地掌握。

我相信一個書呆子式的人物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有任何作為,所以盡可能地讓兒子在生活中學習知識。

有一次,卡爾在書上讀到了伽利略那個有關(guān)"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故事,便問我:"爸爸,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真的是同時落地嗎?這怎么可能呢?明明一個重一個輕,應(yīng)該重的先落地才對。"

伽利略這個著名的故事或許德國所有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都知道,但據(jù)我所知很少有人對此提出疑問。

許多孩子恐怕都會這樣想:"書上都那樣寫了,肯定沒有錯。"當然,書上寫的這件事以及這個物理現(xiàn)象肯定是真實和正確的,但僅僅因為書上那樣寫了就完全相信卻是一種懶惰或盲從。

卡爾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具有獨自思考能力的孩子,他從來不輕信書本,什么事都要親身體驗一下才肯罷休。

為了讓卡爾對"兩個鐵球"有直觀的認識,我便專門為他找到了兩個一大一小的鐵球,并帶著他爬上教堂的頂樓做這個實驗。

人們見我這樣,都說"威特牧師太寵孩子了","伽利略的原理一定是正確的,根本沒有這個必要"。但我并沒有理會別人的議論,最終還是和卡爾一起成功地做了這個實驗。

做完實驗后,卡爾覺得這太神奇了,便下決心一定要弄清"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原理。于是,在那一段時間里,卡爾津津有味地研究起本來很枯燥乏味的物理學。

在卡爾的幼年時期,這樣的例子還有許許多多。從某個方面講,卡爾的學習熱情正是在這種親身體驗、接觸實物的過程中一步步培養(yǎng)起來的。

為了讓兒子接觸更多的人和事,兒子兩歲以后,不論走親訪友還是買東西,也不論參加音樂會還是看歌劇,我去哪兒都帶著他,讓他從小就與身分各異的各階層人士交往、談話。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兒子具有很好的社交能力,從小到大從不怯生、不怯場,越是人多或越重要的場合,兒子就發(fā)揮得越好。后來兒子成名后必須出入一些正式場合,與貴族、王公大臣,甚至國王打交道,他都表現(xiàn)得非常得體,給別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我見過一些在學問上十分優(yōu)秀的人,因為缺乏經(jīng)驗,出入這類場合時就顯得畏縮慌張,實在不雅。

除了見人,還要見物。只要有空,我就帶兒子去參觀所有的博物館、美術(shù)館、動物園、植物園、工廠、礦山、醫(yī)院和保育院等,以開闊他的眼界,增加他的見識。在參觀前,兒子都要先閱讀大量有關(guān)的書籍,有一個大體的了解,然后再通過自己的眼睛實地接觸這些事物,獲得大量與直接感知相一致的信息與知識。這時,兒子的腦子總是轉(zhuǎn)動得特別快,心里充滿著尋根究底的疑問。面對兒子源源不斷的問題,我總是盡我所能給他說明和解釋,并做到深入淺出,決不隨便敷衍。因為我知道,這樣教授知識最自然而且有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