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談話由彼爾·貝雅爾采訪整理,
見《64年電影》月刊第86期
夏爾·阿茲納烏爾,一個充滿詩意的人物
我是在看到《頭頂著墻》(法國導(dǎo)演喬治·弗朗敘1959年根據(jù)法國作家埃爾威·巴贊的小說改編的一部電影。一一譯注)影片中的夏爾·阿茲納烏爾時產(chǎn)生了和他拍片的愿望的。
他讓我感到震驚的東西?是他的脆弱性,是他的易損性,是他的使他和塔西茲的圣·弗朗索瓦(意大利的一座著名的古教堂,每年人們在此紀念耶穌的逝世。一一譯注)很相似的優(yōu)雅的側(cè)影。
在電影中,我不怎么喜歡硬漢、打砸分子、“先天地”就具有魅力的人物以及支配劇情的、任何都不能傷害的人物。這不是一個尺寸大小的問題,因為比如說,彪形大漢斯特林·海登就和小個子的阿茲納烏爾一樣脆弱:他們的最顯而易見的強壯結(jié)實是心靈。人們可以是軟弱和脆弱,但不是受害者。這就是為什么我希望鋼琴師這個人物性格是相當全面的:豐富、可憐、有勇氣、膽怯、害羞、易沖動、多愁善感、專斷、自私、親切、含情脈脈,而且在愛情方面盡管從未走“第一步”也一樣的幸福。鋼琴師查利是害羞的,就算是吧,但女人們都挺喜歡害羞的男人,并愿意把自己投入到他們的懷抱。我不懷疑,和阿茲納烏爾一起拍片將會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本身帶著一種如此的真實性,以至于僅他一個人慢慢地就成了影片本身。從他身上我們又獲得了一種大膽、謙遜、咄咄逼人、從容的和諧的混合??傊?,從阿茲納烏爾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富有詩意的人物。(譯注:夏爾·阿茲納烏爾,阿美尼亞裔的法國著名歌星和電影演員。1924年生于巴黎。2008年他加入阿美尼亞國藉,2009年初被任命為阿駐瑞士大使。)
見一九六零年《槍擊鋼琴師》公
映時散發(fā)給新聞媒體的檔案材料
瑪麗·杜波阿:充滿激情和富于情感的演員
法國電影擁有一批年齡在30歲以下的青年女演員,她們的表演不真實,讓我感到沮喪。這些米倫娜們,這些巴斯卡爾們,這些達尼埃爾們,這些皮雷特們,這些呂茜們,這些達尼克們(上述人名是法國女人常用的名字,這里是泛指。一一譯注),這些演員們既不是“真正”的青年姑娘,也不是“真正”的女人,而是一些“玩具娃娃”,一些笑容可掬的“少女”或“少婦”,一些“性感美女”;人們感到她們是為了電影而被電影制造出來的,如果電影不存在她們也不會存在。她們猖獗一年,有時兩年,出現(xiàn)得快消失得也快。在三個電影季中,發(fā)行商和制片商們把她們強加給電影,就好像她們是明星一樣,而其實她們沒有任何號召力,連一個觀眾也召不來,她們的矯揉造作十有八、九會損害人們讓她們扮演的角色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