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銀幕下的冒險家(2)

猶太商人的智慧 作者:顧駿


阿道夫·朱克爾是一個匈牙利移民,抵達美國時,他所有的財產就是縫在外衣襯里內的40美元。最初,他以推銷皮貨為生。生意做大之后,他抽出20萬美元的資金,投入到當時已開始實際拍攝電影的廉價游樂場,即所謂的“5分劇場”。就在這期間,他遇到了馬庫斯·洛伊。洛伊出身貧民,小時候做過童工,也是靠做皮貨生意起家的。

朱克爾和洛伊兩人合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時,買了西洋鏡和廉價游樂場。由于意見不合,不久兩人就各奔東西。有意思的是,由于對電影業(yè)資本化的相同認識,兩人從相反方向開始,最終仍然走到了同一點上,雖則沒有重新合伙。

散伙之后,朱克爾守著自己的廉價游樂場,繼續(xù)搞制片,后來組建了“著名演員公司”,并最終接管了派拉蒙影片公司。朱克爾很早就認識到控制電影院的重要,因為有了電影院,才能保證拍出的影片有銷路。于是他發(fā)行了1000萬美元的股票,建立了自己的連鎖電影院。1926年,他在紐約建造了極為豪華的派拉蒙電影院,將它奉獻給美國。

洛伊的道路剛好同朱克爾方向相反。洛伊先是控制了一批連鎖電影院,以后為了保證自己電影院有足夠的影片可以吸引觀眾他又轉向了制片。在他的撮合下,3家猶太人的電影制片公司,米特羅影片公司、高德溫影片公司和梅耶影片公司合并,建立了將三家公司第一個字母合在一起作為名稱的米高梅影片公司。

朱克爾和洛伊這種將電影制片與放映電影的劇院聯(lián)系在一起的做法,實質上也就是實現了電影的產供銷一體化,使電影的制作直接以市場效益或票房價值為取向,電影業(yè)資本化所必須具備的構架已經形成。至于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商品化,尤其是其美學趣味上的商業(yè)化,也許應該更多地歸之于華納四兄弟。

哈里、阿爾伯特、山姆和杰克四兄弟,是一個原籍波蘭的猶太補鞋匠的兒子。他們,主要是老大和老二,原先做過各種小生意,積累起資金后,開了一家自行車行。1904年,四兄弟搞到一架電影放映機,就此開始了電影生涯。

開始時,他們只有一架放映機,沒有自己的劇院,連拷貝也只有一部,叫《火車大劫案》。他們四處巡回放映,因為當時還是默片時代,沒有聲音,放映時,就由他們的妹妹彈鋼琴,由四兄弟中最小的杰克伴唱,那時,他才幾歲大。以后積累了一點資金,他們開始同別人交換影片,由此成長為影片發(fā)行商。

1912年,他們遷居加利福尼亞,創(chuàng)建了華納兄弟影片公司。華納公司銳意創(chuàng)新,雖遭受一系列失敗,并多次損失慘重,卻不改初衷。1927年,他們終于拍攝成功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在該影片中,他們巧妙地借劇中人物之口說了一句膾炙人口的俏皮話:“你們還不曾聽見過什么聲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