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即便遭受欺騙,也不要用欺騙的方式補償自己(2)

摩根給孩子的一生忠告 作者:雷靜


習(xí)慣性的憤恨還有一個孿生姊妹就是自我憐憫,后者又是最壞的一個習(xí)慣。一旦這些習(xí)慣在一個人的內(nèi)心扎下根來,他就會視這些習(xí)慣為正常和自然,一旦離開它們,就會感覺不舒服,最終他就會走上尋找“不公平”之路,只有在受罪時才會感覺正常。

一個人如果帶有這些情感傷疤,不僅會招致或真或假的不公平,讓自己淪為可憐蟲的境地,還會將生活的世界想象為一個充滿敵意的地方。他與這個世界最基本的關(guān)系也必然是敵對關(guān)系,他無法與別人建立起給予和接受、互相合作、共同享受的關(guān)系,而會對他人采取壓倒、擊敗、防范等態(tài)度。久而久之,他對別人和自己都不會懷有仁慈之心,而挫折、侵犯和孤獨將是他需要付出的代價。

我們需要記住,憤恨的情緒看似是外界某個人、某件事、某種環(huán)境引起的,實質(zhì)上卻是我們自己感情上的反應(yīng)。一個消極軟弱的人,會把自己交付在別人的手上,接受別人的影響,一個積極堅定的人,卻會消除別人帶來的影響,堅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標。

憤恨和自憐不僅不能爭取成功和幸福,反而會造成失敗和不幸,只要想到這一點,我們就要在孩子遭受不公的時候,幫他克服這些不良的情緒,也要在自己遭受同樣待遇的時候,提醒自己走出不良情緒的霧靄。

作者手記

我們常說,一個人如果具備自信、自立和自決的品質(zhì),他就有力量主宰自己的靈魂,掌握自己的命運,輕易從憤恨等不良情緒中擺脫出來??墒侨绾尾拍軌蚓邆溥@種具有質(zhì)感的品質(zhì)呢?創(chuàng)造性的目標就是這些品質(zhì)的沃土。

一個人一旦懷有創(chuàng)造性的目標,他就會按照自己的目標前行,他是行動者而非接受者,他是主動者而非被動者,他確立自己的目標,不認為誰欠自己什么,他對自己的成功和幸福負責,不會遷怨于別人,憤恨是與創(chuàng)造性目標追求不一致的東西,剔除它也就是件很自然的事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