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懷孕后對我最大的不滿,莫過于我在“胎教”這件事兒上疏于用心。每當入睡前“領導”抱著肚皮央求我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我總是抄起正在讀的書,對著肚皮讀一章。這樣的胎教有個顯著的“輔作用”——在我讀到第二頁的時候,“領導”已經(jīng)呼呼睡去。
《韓詩外傳》里說,孟子的老媽對孟子進行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胎教:“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不過,世界上最早的胎教專著來自韓國,是1800年出版的《胎教新記》。韓國的胎教觀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頗深,《胎教新記》里鼓吹的主要是準爸爸、準媽媽“莫生邪念”之類的禮教規(guī)范。其實,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除了媽媽與腹中胎兒那微妙的互動感,我們對懷胎十月之事知之甚少。真正讓我們對胎兒的世界有所了解還有賴于超聲波檢查技術的進步。
有了B超,可以“看”到胎兒的一舉一動,但是他們的感覺如何很難知曉。首先,胎兒不會描述自己的感覺。其次,大部分可以用于探測身體的儀器都無法用于胎兒。這就給我們了解胎兒的世界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準媽媽肚皮里噪音多
相對來說,胎兒的聲音世界是比較容易了解的。我們既可以把微型麥克風送進子宮,也可以找跟人類體形相近的動物來模擬,比如像法國科學家讓皮埃爾·勒卡尼埃那樣找一只母羊。放置在子宮內的麥克風告訴我們,媽媽的肚子絕不是一個安靜地帶,子宮上面是風箱似的肺和對胎兒來說巨大無比的媽媽的心臟,子宮后面則是媽媽忙碌的消化道。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科學家們測到子宮內的噪音高達72~96分貝,這差不多相當于從北京四環(huán)街邊到建筑工地的噪音水平。而后的科學家們用更小、更精確的探測器發(fā)現(xiàn)子宮內的噪音并沒有之前測量的那么高,且不同位置噪音水平也不一樣,大約為28~65分貝,相當于從兩人交談到繁忙街道的聲音強度。由于不同頻率的聲波穿透肚皮的能力不同,高頻更容易被肚皮吸收,所以,胎兒的聲音世界比我們的更低沉。法國醫(yī)生奎魯做過實驗,找一個人在孕婦肚皮一米以外的地方說話,用錄音機錄下孕婦子宮內麥克風收集到的聲音,然后放給第三個人聽,他大概只能聽出其中百分之二三十的內容。
懷上了寶寶,該怎么做?那寶貝兒們啥時候做好了去聽世界的準備呢?妊娠第28天,胎兒的耳蝸已經(jīng)開始發(fā)育;妊娠第11周,將來變成耳蝸里的聽覺毛細胞開始出現(xiàn);妊娠第20周,內耳的發(fā)育基本完成。也就是說,起碼在妊娠的前一半時間里,胎兒在理論上都不可能聽到聲音。
寶貝能聽到莫扎特嗎?
我們怎么才能知道胎兒聽到聲音了呢?科學家們目前還只能靠觀察胎兒的反應來間接知道。我們可以監(jiān)測胎心,可以觀察胎動。1969年,三名科學家給11名胎齡28周以上的孕媽媽放音樂,音樂的強度大約是75分貝。音樂開始后90秒,胎兒的心率普遍提高了,平均每分鐘提高了5次。而聲音并不是總能讓胎兒興奮的,前面提到過的勒卡尼埃和他的同事發(fā)現(xiàn),35~39周的胎兒對于500赫茲低頻率的105分貝噪音、以85分貝播放的音樂、由男性和女性說話者以90~95分貝發(fā)出的聲音等出現(xiàn)了很小但可靠的心率減緩反應。胎動比胎心的變化更不靠譜。用較大的(100分貝以上)、單純的噪音刺激胎寶寶,記錄他們對此的反應,科學家通過B超發(fā)現(xiàn),胎動的方式與聲音之間沒有什么明確的關系。
不過,喜歡跟胎寶寶講悄悄話的準媽媽也不必沮喪。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快瓜熟蒂落的胎寶寶似乎能區(qū)分媽媽和別人的語音。至于傳說中“聽莫扎特能提高孩子智商”的說法,則與其他胎教手段一樣沒有經(jīng)過科學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