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后,她先后到清華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和諾丁漢大學進修學習,并獲得英語專業(yè)學士學位和中國當代研究專業(yè)的碩士學位;2002年鄧亞萍在國際奧委會道德委員會以及運動和環(huán)境委員會兩個委員會擔任職務;2003年,鄧亞萍成為北京奧組委市場開發(fā)部的一名工作人員。如今,鄧亞萍已婚,可謂愛情事業(yè)雙豐收。
鄧亞萍在人生不同的階段都有刻苦努力、不懈追求的事跡激勵著后來人。
童年的鄧亞萍個子矮,手腳粗短,根本不符合體校的要求,體校的大門沒能向她敞開。于是,年幼的鄧亞萍跟父親學起了乒乓球,父親規(guī)定她每天在練完體能課后,必須還要做100個發(fā)球接球的動作。鄧亞萍雖然只有七八歲,但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練,基本功更加扎實,便在自己的腿上綁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換成了鐵牌。對一個孩子來說,這是多么難能可貴!小小的她,每閃、展、騰、挪一步,都可以用舉步維艱來形容!腿腫了,手掌磨破了,這些都是家常便飯,而她也從不叫苦,從不喊累。
進入國家隊后,鄧亞萍都是超額完成自己的訓練任務。隊里規(guī)定上午訓練到11點,她就給自己延長到11點45分;下午規(guī)定訓練到6點,她就練到6點45分或7點45分;封閉訓練規(guī)定練到晚上9點,她就練到晚上11點多。為此她經(jīng)常誤了吃飯時間,常常以泡面充饑。
在隊里練習全臺單面攻時,她依舊往腿上綁沙袋,而且面對兩位男陪練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時!在進行多球訓練時,教練將球連珠炮打來,她則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絲不茍地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個。據(jù)教練統(tǒng)計,鄧亞萍每天都要接球打球1萬多個。每一節(jié)訓練課下來,汗水都會濕透她的衣服、鞋襪,有時甚至連地板也會浸濕一片,從而不得不換掉衣服、鞋襪,甚至有時候要換一張球臺再練。
付出超人的努力,才有超人的回報。正是由于鄧亞萍付出了超人的勤奮,所以,她才會以較差的身體條件成為了一代"乒壇女皇"!
退役后,鄧亞萍把"付出超人的努力,才有超人的成就"帶到了學習上。
在清華大學外語系學習期間,鄧亞萍把自己的睡眠時間壓縮到了最低限度,經(jīng)常學習到很晚才肯休息。有時候,她一邊走路一邊看書,就連吃飯的時間都用上了。求學期間,她不斷要求自己,做作業(yè)也要和完成訓練課一樣,絕對是今日事今日畢,毫不含糊。鄧亞萍的這種刻苦學習的精神,讓輔導老師和學友都深表嘆服。
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鄧亞萍成功地完成了在清華大學的學業(yè),并前往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在自己超人的勤奮努力下,她最終獲得了劍橋大學的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