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孩子閱讀,也是需要技巧的:
第一,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這樣的習慣不僅僅包括讓孩子養(yǎng)成喜歡聽故事的習慣,還應(yīng)該選擇一個固定的場合和時間給孩子講故事,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每天都有固定的閱讀時間,在家里隨處擺放一些書籍,為孩子營造愛讀書的環(huán)境,讓孩子耳濡目染,從小就養(yǎng)成愛閱讀的好習慣。
第二,父母在給孩子講故事的過程中,切記不能按照故事書上的原文閱讀,最好是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和生動的描述,讓故事變得更加有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此過程中也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無論是想象還是編造,都可以激發(fā)孩子的閱讀興趣。
第三,最好是選擇具有生動情節(jié)、篇幅短小的故事,這樣有利于激發(fā)孩子的興趣。
當孩子可以安靜地讀自己喜歡的故事書時,我們就可以說你已經(jīng)幫孩子培養(yǎng)了在閱讀方面的好習慣了。
卡爾的樂趣不止于此,他還十分喜歡音樂。音樂對孩子的智力發(fā)展有著非凡的意義。我認為:音樂是思維的源泉,沒有音樂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發(fā)展,更有不少科學家、藝術(shù)家都把音樂作為提高修養(yǎng)、啟迪靈感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手段。喜歡音樂的人大多心情愉快,性格活潑,壽命也比不喜愛音樂的人長。人活在世界上如果不懂得音樂那是非常不幸的,至少他自己的生活也不會快樂幸福。
德國是音樂之邦,這與德國人在兒時所受的音樂教育是分不開的。首先要讓孩子去接觸能夠發(fā)出聲音的東西,如三角鐵、鈴鐺、木琴、鼓號等,老師放手讓孩子去摸摸、敲敲、彈彈、吹吹,讓孩子利用一切機會感受音長、音色、音高、音準以及噪聲與寂靜等,孩子都喜歡有節(jié)奏的東西,所以開始的時候我就給兒子買了小鼓,教他按拍子敲打,在他學會敲鼓之后我又給他買了木琴,還教他玩彈鋼琴的游戲,我把樂譜畫在墻壁上,卡爾總是按著樂譜來學習,沒過多久他就學會了彈鋼琴,甚至還自己譜寫曲子,記錄在小本子上。
父母有義務(wù)讓孩子從小就接觸音樂和文學,我認為一個沒有藝術(shù)修養(yǎng)的人,是不會幸福的,就如沒有陽光一樣陰暗;具有藝術(shù)修養(yǎng)的人,生活一定會豐富多彩,人生也是千姿百態(tài)。在卡爾還很小的時候,我就向他灌輸一些簡單的音樂知識,培養(yǎng)他形成欣賞音樂的觀念??栕钕冉佑|到的樂器應(yīng)該是鼓,我認為打鼓的聲音,能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都喜歡有節(jié)奏的聲音。后來我教會他認識樂譜,并常常做這方面的游戲,讓孩子喜歡上音樂,自己愿意去學習。
我們時常玩的一個游戲叫做“重低音”,具體的方法就是用吉他的重音低音來表示不同的意思,卡爾按照我彈奏的不同音來做出不同的行為,有的時候重音表示“危險”,低音表示“安全”。這樣不但能讓孩子很快區(qū)分開不同的音調(diào),對孩子的聽力訓練也是很好的。有的時候,用簡單的拍手也能玩出一個有意義的游戲,對于還不會說話的嬰幼兒來說,大人拍手就能引起他們的興趣,注意力也因此集中。
最開始的時候,我讓卡爾練習敲打小鼓,然后又是木琴。我們把琴譜畫在墻壁上,讓卡爾照著練習,我總是抽出時間來配合他的這個游戲,不久他就能自己彈奏簡單的曲調(diào)了,這個時候我并不放松他的練習,而是鼓勵他繼續(xù)下去。我又開始教他單音、和音,直到他學會彈奏音階。
當我已沒有更多的音樂知識教給他時,我就聘請了專業(yè)的音樂老師,這樣的專業(yè)老師能夠讓孩子接觸到不同的樂器和音樂形式。這樣的學習并不是機械的練習,學習音樂只是為了陶冶情操并不是為了成為音樂家,所以,只要孩子能夠在音樂中得到美的感受,學會對音樂的欣賞,教學目的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