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嗅覺
寶寶的面容在子宮中形成的過程,并非如在一個圓團上刻畫出眉目那么簡單。五官分別形成,臉上的每一部分都將面部組織與神經(大腦)組織連接起來,融為一體,以便發(fā)揮最佳功能。同眼睛和耳朵一樣,鼻子也是神經、骨骼和皮膚組成的有機體。在懷孕的最后3個月,子宮中的寶寶能聞出羊水的氣味。出生后,寶寶便置身于各種新奇的氣味之中,并能敏銳地感覺每一種氣息;他(她)靈敏的嗅覺彌補了視覺微弱的不足。寶寶的嗅覺非常敏銳,如果把出生還不到1小時的寶寶放在你的腹部,就會自覺地朝乳房方向蠕動,去尋找乳頭,并開始吮吸。在陌生而新鮮的世界里,他(她)在被抱著貼近你的皮膚時最平靜;你的自然氣息可以安撫寶寶,這可能是因為這種氣息與羊水的氣味相近吧。
嗅覺是生存的要素。寶寶通過嗅覺知道你是否進屋,旁邊有沒有陌生人。出生5天后,寶寶就能區(qū)分你的氣息與其他人的氣息,并迅速學會辨識臥室、廚房、車、毯子和其他熟人的氣味。他(她)可能把小腦袋靠在爸爸的肩上享受爸爸怡人的氣息。要是聞到陌生人或者使自己感到受威脅的“危險人物”的氣味,就會大哭或緊張起來。寶寶的嗅覺受控于大腦的某一部分,這部分的大腦與其他部分的大腦形成強大的聯(lián)系并建立起關聯(lián);多年以后,某一種氣味可能勾起某個回憶,并重新點燃某種久已忘懷的情感。
寶寶的嘴
寶寶的嘴是全身最敏感的地帶之一,嘴唇的接觸是寶寶在子宮里吮吸手指時,以及出生后吮吸乳頭或奶嘴時,探索世界的方式。雖然吮吸是一種生理反射,寶寶仍然需要練習:打哈欠、扮鬼臉、撅嘴這些動作訓練了他(她)嘴部的肌肉和舌頭。再過幾個月,他(她)的舌頭會逐漸與下顎分離,舌頭是從舌尖長起的,生長很迅速。與此同時,寶寶逐漸提高了控制發(fā)聲和在嘴里玩弄食物的能力。一旦他(她)能夠用手把東西塞進嘴里,便開始用嘴巴探索世界。盡管味覺僅限于舌頭的后1/3部分,嘴部的神經末梢是寶寶幼小身體里最敏感的;在他(她)的大腦中,最先發(fā)育的是與舌頭、口腔和嘴唇有關的通路。
懷孕6個月之后,寶寶長出味蕾,能嘗到羊水的味道。羊水的味道與你所吃的食物息息相關,因此寶寶能品嘗到苦、甜、咸和酸味。一些味道會帶來某種生理反應:比如,吃過巧克力之后,你的血糖會升高,短時間內你就會感到精力充沛,寶寶也能察覺這些反應。
味覺會在寶寶出生后繼續(xù)發(fā)展,因此準備哺乳的母親在孩子出生以后突然改變飲食習慣并非明智之舉。寶寶的味覺在出生以前便受到媽媽飲食習慣的影響,已經習慣了某些味道。但這并不意味著寶寶會喜歡你吃的每種食物。一些證據(jù)表明,在懷孕期間常吃辣味食物的媽媽生下的寶寶不在乎乳汁中的辣味,而那些懷孕期間從未嘗過辣味的媽媽生下的寶寶就很難忍受乳汁中的辣味。幾個世紀以來的經驗還告訴我們,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味覺偏好,包括對母乳、配方奶粉以及固體食品的口味愛好。
在出生后的最初幾個月里,寶寶能夠接受各種味道,而且在他(她)的大腦中,食物的味道、質地和進食后的感受之間正逐漸建立起聯(lián)系。盡管寶寶都有偏愛甜味的傾向,長大后也可能喜愛苦味或酸味,但認為所有寶寶長大后都會喜愛各種味道的想法是錯誤的——這里存在著遺傳因素,比如天生排斥苦味,另外斷奶后口味的選擇對寶寶的味覺偏好的形成也起到重要作用。同各方面的發(fā)育一樣,寶寶的味覺偏好也將反映他(她)的個性和生理特點。
變得好動
除了睡著的時候,寶寶很少安靜地呆著。他(她)在子宮里滾動、轉身、打嗝、伸展胳膊和腿、動舌頭、嘴唇和眼睛,對周圍的子宮壁連推帶壓,把吮吸手指頭當作忙碌的探險的一部分。寶寶在出生后幾天里,就動來動去,不斷練習和探索。幾乎所有的早期運動都是非自主運動或者說條件反射,但卻是寶寶成長所必需,即使最微弱的抽動也能加強寶寶的肌肉力量并幫助寶寶獲取信息。在他(她)的小腦袋瓜里,大腦的許多區(qū)域之間進行著信息傳遞,比如,大腦會在視覺皮質的細胞與掌管雙手運動的細胞之間建立聯(lián)系。
也許寶寶走向相對獨立的旅程顯得有些輕而易舉,甚至比較被動,但這關鍵的幾個月為眾多功能的發(fā)育提供了時間和機會。
首先,從出生前幸福地漂浮在溫暖的羊水中,到出生后艱難地克服引力和重力,寶寶需要調整自己適應這種變化。從一個安全的胎兒體位伸展開來并拉抻肋骨需要耗費肌肉很多力氣,而打滾這一壯舉是一系列復雜的動作和調節(jié)的結果。驚異于自己的協(xié)調能力和視野的巨大變化,寶寶會想要再三地嘗試某個動作,每次嘗試都使他(她)的力量和控制能力得到增強。他(她)的下一個里程碑——挺直身體坐起來,實在是一個挑戰(zhàn)。從寶寶4個月左右開始,學爬將占用他(她)幾周的時間。而一旦寶寶想爬了,不管遇到多少挫折,都會堅持不懈地練習直到學會爬行。從用雙唇、舌頭和聲腔發(fā)出“哦”的一聲,到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剡~出一步,只有當你有了自己的寶寶,有機會觀察他(她)的一舉一動,才會明白寶寶學會一個動作需要付出多少努力。
頭頸部的運動控制
在寶寶能夠用手臂和腿做精確動作之前,就能控制頭頸部的運動了。剛出生的寶寶就能移動頭部,但幾乎毫無控制。出生以后,不論仰臥還是俯臥,寶寶休息的時候總把頭靠向一邊。被你抱在懷里時,寶寶只能稍微動動頭,并通過這點頭部運動來判斷距離,但多數(shù)時候,他(她)的頭會靠在你的肩上或頸后。然而想觀察你的臉和追蹤物體運動的好奇心,驅使他(她)活動自己的頭。大約6個月時,寶寶學會抬頭并能堅持一小會兒,后來可以堅持幾分鐘,就這樣,逐漸能夠隨心所欲地控制頭部的運動。
頭部以及頸部力量的增強,標志著寶寶的脊柱開始變得強壯,從而促進了全身的進一步發(fā)育。俯臥時寶寶會盡力抬頭,并用手支撐身體,從而鍛煉了他(她)頸部和肩部的肌肉。到3個月時,寶寶已經能熟練地完成抬頭動作——這對于頭在全身所占的比例是成人4倍的寶寶來說,實在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脊柱的力量繼續(xù)增強。到6個月時,如果仰臥的寶寶要坐起來,起身時他(她)的頭可以與后背保持在一條線上。他(她)還會很熟練地把頭從左邊轉到右邊。從此,他(她)要學習的不再是平衡或控制,而是使身體的其余部分變得協(xié)調。如果寶寶在躺著的時候想要同時抬頭和舉臂,最終頭和手臂都會垂下來。坐著的時候要是他(她)扭頭東張西望,可能就坐不穩(wěn)或者會摔倒,但是通過訓練,他(她)就能掌握這些對你來說習以為常的技能了。到7個月時,寶寶頭部運動的幅度更大也更協(xié)調,到9個月時,幾乎不再對身體平衡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