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怎么辦?
叛逆心里在成長過程中最為普遍。家長不應(yīng)太過責(zé)怪孩子,應(yīng)給予孩子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來改變這種心里。以下幾點可以參考:
讓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做,體驗“后果”后再講道理
對于0~3歲的寶寶,不要直接跟他說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因為他根本不知道為什么不可以做。我的一位朋友在教育“叛逆”的孩子時,就采用了讓孩子親自嘗試的辦法。比如,孩子想拿很燙的杯子,他先跟他說這個很燙的,會把手燙的很痛的,但是寶寶聽了后仍然堅持要拿,他就會把杯子稍微涼一下,在還是比較燙但不會燙傷的狀態(tài)給他拿,小家伙很聰明的,稍微碰一下就會把手縮回去了,這時,朋友再跟他講一遍為什么不讓他拿燙的東西,他就記住了。
對孩子的行為控制多一些,不要跟孩子講太多的道理
許多家長在面對孩子要想自己拿水果刀削皮、非要把媽媽給他穿好的鞋子蹬掉等逆著家長干的行為時,常常會給孩子講很多的道理,這其實作用是不大的。因為孩子脾氣上來了就是想對著干,此時講太多的道理他還聽不懂,家長反倒會把自己給講得急了。簡單的辦法就是家長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要求和態(tài)度,在察覺到孩子可能要出現(xiàn)反抗情形時及時對他的行為進行控制。如媽媽拿著水果刀削皮,孩子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你手中的水果刀時,媽媽就要注意了,孩子很可能是想要自己拿水果刀了。覺察到這點,家長就可以及時把寶寶抱到別的地方,轉(zhuǎn)移他的注意力,以控制他的行為。
家長在遇到孩子反抗時,最好能給予他關(guān)注,不能冷落孩子
有的家長告訴我:“我的孩子跟我反著干時,我就不理他,表明我生氣了,可是我一不理他,他就在旁邊耍賴,或者更強烈地抗議,為了保持做家長的威嚴(yán),徹底制服他,我甚至?xí)渎鋵殞毎雮€小時,最后等他平靜下來找我時,我才和他講話。”其實,這種方法是不對的。因為3歲左右的孩子對家長還是非常依戀的,如果家長常在這時冷落孩子,會使孩子的心理緊張起來,而且可能會影響孩子以后的情緒、自信和身心健康發(fā)展。因此,不宜用“冷處理”的辦法應(yīng)對孩子反抗。應(yīng)該耐心詢問孩子不這樣做的原因,把主動權(quán)讓給孩子,引導(dǎo)孩子自已說。例如:孩子開始反抗或發(fā)脾氣時,很重要的一點是父母要和藹、持續(xù)地傾聽,親切地留在孩子身邊,溫和地撫摩或摟住他,講幾句關(guān)心的話,給孩子機會讓他來說。
總之,對待孩子的反抗行為,家長要分析出行為背后的心理誘因,在對孩子的反抗行為適當(dāng)進行抵制的同時,給予孩子一定范圍內(nèi)自由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使孩子的獨立性得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