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晚清之時,清王朝比任何人更早地意識到了八旗軍制的沒落,所以朝廷負責軍事的部門一下子設置了兩家,一為陸軍部,一為軍咨府,并有計劃、有步驟地在全國設置三十六鎮(zhèn)新軍。
要建新軍,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軍官!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沒有高素養(yǎng)的軍官,絕無可能出現(xiàn)高素養(yǎng)的軍隊,這是常識。可天地茫茫,四海無涯,上哪兒去找高素養(yǎng)的軍官呢?
只能是自己培養(yǎng)。
人才這種東西,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從地底下鉆出來的,只能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教育出來。
所以晚清時代,為創(chuàng)立新軍,先在各省成立了陸軍小學,招收高等小學的畢業(yè)生,學習三年才能畢業(yè)。課程方面,數(shù)學要能夠解析二次方程,物理要知道牛頓“三大定律”,化學要曉得元素周期表。除此之外,學生每天還要出操兩次,光著膀子狂奔幾十公里野營拉練。
考入陸軍小學的學生,不只是解方程和光膀子狂跑,朝廷有旨,學子是帝國的未來,每個學生的衣食住行,統(tǒng)統(tǒng)由朝廷包了,發(fā)衣服,給飯吃,每個月還有不少的零花錢。只不過拿錢的時候,校官會嚴肅地問你:你丫拿的是誰的錢?你必須要響亮地回答:拿皇上的錢。校官再問:你丫吃的是誰的飯?你必須要響亮地回答:吃皇上的飯。如果你抬杠擰勁不這么回答,那這錢就不給你花,飯也沒得吃了。
小學畢業(yè)之后,就可以考陸軍中學了。
晚清的陸軍中學只有四所,一中在直隸清河;二中在西安;三中在武昌;四中則在南京。陸軍中學的學制,只有兩年,課程卻囊括了現(xiàn)在大學的全部教程,學生要學高等代數(shù)、解析幾何、高等物理和化學??纯催@課程,我們就知道晚清時的中學生,水平大致和現(xiàn)在的大學生相當。所以陸軍中學的畢業(yè)生,一畢業(yè)就被送入各省的軍隊中,先當一等兵,六個月后再送回到保定軍官學校,等于是回爐重造再讀兩年大學,然后再送回部隊,還是先當大頭兵,但最多六個月,就可以當個排長了。
大學本科學歷,混在晚清最多不過是個小排長。可知大清帝國對人才素質(zhì)的要求,遠不是一般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