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幾句也是在描繪我們的心理狀態(tài):"喜怒哀樂,慮嘆變慹,姚佚啟態(tài);樂出虛,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姚,指輕?。回?,就是放逸;啟,指放蕩;態(tài),就是忸怩作態(tài)。就是說在我們的生命之中,我們每天都是喜怒哀樂變幻無常,時而焦慮,時而固執(zhí),時而輕浮浪蕩,時而又放逸作態(tài)。這些形形色色的表現(xiàn),如同眾多孔穴中發(fā)出的聲音,地氣蒸發(fā)出來的朝菌一樣。我們看到萬物在眼前相繼相代,卻不知道它的來處與去處。
世人都逃不過這一句"慮嘆變慹"。每天都在苦苦焦慮,對社會上的種種事情不滿,對自己的命運感嘆,久而久之又轉變成固執(zhí)。變慹,就是昆蟲它有結繭的時候,有冬眠的時候,蛹從繭里出來就變成飛蛾了。但無論你怎樣變,你的喜怒哀樂、輕浮、懶散、放蕩、忸怩作態(tài),還是蟄伏不動,這種種心理狀態(tài),都難以真正地擺脫。
這里又把前面一節(jié)翻了個版來談,前面談的是人心的實際工作狀態(tài),這里面談的是情感狀態(tài)。通過前面的這一切,我們要意識到,我們精神的承擔不外乎是喜怒哀樂的承擔,不管你是大言也好,小言也好,小恐也好,大恐也好,種種作為所得到的,不外乎就是"喜怒哀樂,慮嘆變慹"。所以,莊子給我們繪出了一幅心態(tài)百變之圖。這就是我們人心的一種實質,一方面是心有所為的實質,另一方面也是心有所得的一些東西。前面是因,后面是果。
音樂是從空虛的孔竅里邊發(fā)出來的,菌子好像是從水汽中生發(fā)的。在草原、森林里下過雨以后,水汽條件具備了,就能生長出菌子。這是很突然的,其生命也很短暫。萬物的變化,生生滅滅的東西,每天都在我們眼前展現(xiàn)。人世間的種種人和事,就有點無中生有的味道。"樂出虛",虛,就是虛無,盡管它是虛無的,但可以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音樂,不管是交響樂也好,歡快或悲傷的樂曲也好,它都是無中生有的。"蒸成菌",生命的起源也好像是在水氣中無中生有的。
推而廣之,我們種種的人和事也是這樣,真是無中生有,幻出幻入啊!另外,我們種種思維、念頭也在心里來來去去的,無窮無盡地生滅。無論是面對外部環(huán)境,還是面對內心念頭,對這些生滅來去的東西,我們都不知其因由。到底是從什么地方來,又到什么地方去,我們不知道。
再來看這一句感嘆:"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算了吧,算了吧!一旦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自然就會明白各種事物來由了,你就明白萬法之所以為萬法,生滅之所以為生滅的道理。學佛法的人講起來就很簡單,用"緣起"兩個字就解決了。但是為什么會緣起呢?社會上的、自然狀態(tài)的容易理解,但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終極的緣起是什么?基督教講終極原因,莊子也講這個。一旦有一天你明白和領悟了這個道理,也就明白這些情態(tài)發(fā)生的根由了。所以既無可推求,就不如其已。你在俯仰旦暮之間,忽然自悟真理,這就是生之根?。?
"其所由以生乎",所以在前面的種種情態(tài)之中,我們要好好去參、去悟,如果突然有一天,在旦暮之間有所得了,明白了這后面的緣由了,那么"其所由以生乎",我們的道根也就出來了。我們在看這個的時候,要仔細去感覺一下。我們的心態(tài)、行為是不是像莊子在這一段里邊所描述的這樣?禪宗里有"龍?zhí)洞禒T"的公案,大家可以結合去領會一下。德山禪師在吹燭明暗交替的剎那間大徹大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