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諸葛亮的分析框架

入世心法 作者:吳稼祥


讓劉備三顧而后見,反映了諸葛亮謀定而后動的謹(jǐn)慎深謀。

首先是考察一下劉皇叔的誠意和他對自己的需求程度。如果劉某抱著一種見不著就拉倒的態(tài)度,那就表明自己在他心目中沒有地位,對自己的需求程度很低。

在心目中沒有地位,在政治軍事上也不會有地位。對自己需求程度低,也就可能隨時拋棄自己。既知如此,不必當(dāng)初。諸葛亮也就只好拉倒。

其次,諸葛亮要留出充分的時間準(zhǔn)備隆中對。等到劉玄德第三次來訪時,他不僅已經(jīng)成竹在胸,而且連未來國家的藍(lán)圖都畫出來了。

不到半年時間,他一個人搞出了這樣一份高質(zhì)量的建國可行性報告,在今天看來,都算快的。如今,寫一個會議報告,都需要一大幫人忙一年。

作為他謀的隆中對,諸葛亮的建國大綱可用八個字來概括:建基西川,聯(lián)吳抗曹。

這八個字,絕非心血來潮,信口胡謅,而是來源于他對當(dāng)時天下大勢、力量對比、生克關(guān)系和地理條件的深刻分析。

他先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大視角(也時髦一回,現(xiàn)在流行大,猶如當(dāng)年流行紅),分析了當(dāng)時三大力量的優(yōu)勢和劣勢,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曹操占天時(挾天子可令諸侯),但國險(地利)不如東吳,人和不如劉備;

孫權(quán)占地利(長江天險),但天時不如曹操,人和不如玄德;

皇叔占人和,但天時不如曹操,地利暫時不如東吳。

這是三國鼎立的基本根據(jù),沒有這個根據(jù),就沒有劉備的前途,也沒有諸葛亮的出山。

天、地、人三道,各得一道則三國分立,三道兼得才能統(tǒng)一天下。曹、孫、劉三家,誰能首先具備這三道?

在孔明看來,應(yīng)當(dāng)是劉備。在三道之中,最難得的是人和。沒有地利,可以爭取。沒有天時,可以等待。但人和,更多的是道德情操問題,不能說有就有。

所以,孔明建議玄德取西川以并地利,其巖阻可比長江之險,跨荊益以待天下有變。有什么變?待曹操滅漢稱帝,倒行逆施,喪盡人心,天時就到了劉皇叔這邊。劉皇叔為帝室之胄,本來就占了半個天時。

我猜想,這個分析,曹操也做過。他一直沒有稱帝,是個功利問題,不是道德問題。他也怕過早地去掉漢室的裝飾,會喪失天時之利。

諸葛亮的以上分析,我稱之為陰陽分析。陰陽者,天下之大勢也?,F(xiàn)在所說的形勢分析,就屬于陰陽分析。毛澤東非常善于形勢分析,他的重要施政報告,一般都有形勢分析。

接下來進(jìn)行的是生克分析。生克分析,就是利害關(guān)系分析。人事關(guān)系的生克分析,就是敵、我、友分析。毛澤東的階級分析方法,也是人的生克分析方法,其代表作是《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經(jīng)過分析,諸葛亮認(rèn)為,可以與劉家相生的,西面是諸戎,南面是彝越,東面是孫權(quán)。特別是孫權(quán),"可用為援而不可圖"。唯一要對付的是誰?是中原,這當(dāng)然指的是曹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