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我們手上這個版本的白話翻譯是"不預測先兆,不妄自尊大,不謀慮未來",這樣的翻譯與原意相差就有點遠了。
什么叫不逆寡?就是虛懷任物,雖寡少而不逆忤,不會去欺負這些弱者。不雄成呢?就是不自以為是,不翹尾巴,不把自己的成就看得太高。還有"不謨士",也不謀劃什么事,順應自然。為什么要順應自然呢?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人算不如天算。就像現(xiàn)在搞企業(yè)策劃的人,一個企業(yè)花了幾十萬請人做了一個策劃書,寫得是很漂亮,頭頭是道,但是真能實現(xiàn)嗎,能夠實施嗎,能夠操作嗎?未必能行。很多因緣,很多事都是事到臨頭,你才知道真正的答案,知道真正的解決方案。無論是中央的,還是海外的,國防上的作戰(zhàn)方案都是一套一套的,真正能夠有幾個能用上的?往往都用不上?,F(xiàn)在的原子彈,美國的、俄羅斯的、中國的,造了那么多,造了好幾十年了,什么時候用上了?到現(xiàn)在也用不上。
這里還有很深的修養(yǎng)成分在里邊,所以"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就在我們的涵養(yǎng)里。我們要做到不稱孤道寡,不要故作高明,不要盛氣凌人,要歸于平常心才好。如果不能歸于平常心,自以為高明,自以為強大,有這些心態(tài)的話,就不是真人。
"若然者",如果他以這個樣子來處世,以這個標準來作為他的價值觀念,那么就"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過,指有所過失、有所過錯,但他不悔。我們經常做點事情,做錯了,或應該有所得而沒有得到,有名沒有撈到,就后悔得不得了,老是想著我又錯過機會了,如何如何……真正任其自然、順其自然、得失如一的人,他絕對不會吃后悔藥。"當而不自得",是指他做得很好,真的有所得,但他也不會翹尾巴。從這里看起來,只有達到孔夫子所說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才能真正做到"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
一般我們談修養(yǎng),總是說先要知過,然后才能改。其實知過能改就已經對了嘛!后悔,則是一種很不好的精神狀態(tài),是一種精神的多余的附屬品。就像長了六個指頭的一樣,多余的就不能要,應該把它砍了!所以《易經》里面有"吉兇悔吝",這個悔字,實際上就是上述的這種不健康的精神狀態(tài),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只有"真人"才能超然于是非得失之外,逍遙于是非得失之外。
"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這就把古代真人的種種內在心境,做出了一個外在的描述。
"登高不栗",有的人有恐高癥,稍微爬高一點就會害怕,更不敢去坐飛機之類,怕會摔下來。類似的這些精神癥狀,就是有精神的恐懼在里邊。如果是真人,他就"登高不栗",說生就生,說死就死,不會把生死當成一回事,他哪里還會有登高而栗的感覺呢?
"入水不濡,入火不熱",用一般的話來說就是刀山火海都敢上!看起來好像是神通廣大的樣子,其實不是這個意思。這里指的仍是一種精神境界,說明他超越于五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不受金、木、水、火、土的這種控制,按佛教的說法就是跳出輪回啦。啥子叫水,啥子叫火?水性走下,火性炎上。走下呢,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好比就是人生已經日薄西山,已經每況愈下,倒霉到頂了,他也無所謂;像火,飛黃騰達,成了萬人迷了,他也不會翹尾巴。我們讀到這一部分,像這樣解釋就要合理一些,不然解釋得神神秘秘的,啥子水上漂啦,火里打坐燒不死啦……這樣解釋就是怪力亂神了。
所以,"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入了道的人,就是能體道而行的人,他就能夠做到這個樣子。如果不能體道而行,登高當然就要懼了--高處不勝寒嘛,當然就會有恐懼了。如果你日子過得一年不如一年,你難免心頭有點不舒服;如果你成天面對的是媒體的長槍短炮,天天狗仔隊在你尾巴后頭跟起,恐怕你也舒服不起來!遇到上面所說的這些場面,如果你能夠泰然處之,那你就是有道心的人,是對道有感覺的人。只有把這些炎、涼看得破的人,才能夠有這樣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