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莊子的話題一轉,談了刑、禮、知、德四個方面:"以刑為體,以禮為翼,以知為時,以德為循。"
嚴格來說,這個與道家學說,是有點相悖的。因為道家學說是絕圣棄知,對禮、義都是不感興趣的,怎么會用到刑罰,而且把刑罰作為"體"來對待?!這一句最初接觸的時候,我也感覺有點困惑,怎么會在莊子《大宗師》中出現(xiàn)了"以刑為體,以禮為翼"這么一種文句?《道德經》中間講"德",這里有"德"還可以理解,但講"知",講"禮"就確實讓人有點費解了!結果后來仔細一看,原來并不是自己的先入之見的那個樣子。
"以刑為體",按《陰符經》中的說法,是"天生天殺,道之理也"。所以"道"一方面是生,另一方面就是殺!《陰符經》里的"殺",就是莊子的"刑"。周敦頤的《通書》中也說:"春,生也;秋,殺也。"因為不殺則不能止,不止就會漫衍過度,一過度就會損道。所以說"止之于秋"。以刑為體,不是以我為體,這個刑本身就是自然法則,它是以道為體,當生則生,當殺則殺。這個就是治國的根本!并不是說,我是皇帝權力無邊,想生就生,想殺就殺,隨意添加自己的主觀意識。必須要做到不以自己的主觀意志為體,而是以刑、以法為體,才能治理好國家。那么,大道的運行,它也是有刑的,我們可以把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都看成是一種刑,也未必不可。這個刑,它本身就還包含了一種嘉獎、一種鼓勵的成分在里面。刑罰,也應該有鼓勵、表揚的一面在里面,并不一味只是"殺"。
"以禮為翼",前面的刑,是自然而然的,這里的禮,也是自然而然的。它們都是大道運行時必然產生的現(xiàn)象。我們前面說了"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那么這里講的"以刑為體,以禮為翼,以知為時,以德為循",就是人之所為的范疇。"仁、義、禮、智、信"中的這個禮,也就是規(guī)矩。人與人打交道,上下尊卑、男女老幼都是禮的規(guī)矩,也包括方方面面的關系:大人小孩、上級下級、君臣關系、男女關系、父子關系、長幼關系、師生關系、朋友關系等等。在這些關系之中才有這個禮,禮在其中就可以和諧這個關系。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所以在宋明理學里,這個禮,就是禮貌的禮,要合乎道理,要合理。禮又通理。所以《通書》里說"禮者,理也",禮要合理,如果禮不合理,那就成了亂七八糟的東西,就叫肆無忌憚,胡作非為,沒有道理了。
我們在世上生活,不管是出世也好,入世也好,都應該"以禮為翼"??追蜃诱f"不知禮無以立也",我們要在世間安身立命,如果不懂禮的話,就沒法在世間安身立命。所以我們看以前的祖師,都是懂禮的,儒家的、道家的,這些大師們都是懂禮的,他們一般在深山里不出來,不與世人接觸,看起來談不上禮,但一打交道就要合理。如果我們變成一個無禮的人,無理取鬧的人,就是自絕生路,在社會上就會被孤立,成為眾矢之的。我們要想在社會上自由自在地生活,就離不開這個禮,不論做什么事情,都要講究一個禮。
但是我們要注意,你看到的這些人之所為,又咋曉得它就不是天之所為呢?既然有天之所為的成分在里邊,我們就不要過多把人之所為摻入進去。你過多地用人之所為來干預天之所為,那就是畫蛇添足。我們翻開中國歷史,很多搞標新立異的人,往往就預后不良。這樣的例子,都是干擾了"天行",干擾了大道的運行。
"以禮為翼",有了翅膀才飛得遠;"以知為時",我們每個人都有智,實際上這個智也是因緣所生。你經歷的種種因緣,就讓你具備了某種智。用佛教的話來說,這稱之為后得智?!肚f子》里的話,往往有很多東西與佛教暗合。"以知為時",知就是智,時動則智動。這個時,并不是現(xiàn)在物理學中空泛的概念。中國的這個時,"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實際上包含著時勢在里頭,它是社會的一個動態(tài),是動相的。再借用佛教的話來說,就叫眾生業(yè)、共業(yè),是共業(yè)的動相。這個就叫時勢。有了這個時勢,才有我們料理這個時勢的智。如果我們把時勢抽空,把這個因緣抽去,那么這個智也就沒有了意義,連我們的所知也不存在了。所以我們這里講"以知為時"。
中國很注重時,《易經》里有很多卦都在講時,如革卦中的"革之時,大矣哉!"說革命的時代很偉大。"與之時,大矣哉",很偉大,需要我們重視。這個時,就是一個具體環(huán)境,這時的環(huán)境不同那時的環(huán)境,春天不同于秋天,中國不等于美國,東方不等于西方,有文化的人不等于沒文化的人等等。每個人的環(huán)境都不一樣,我們身邊的自然環(huán)境、政治環(huán)境、經濟環(huán)境、人事環(huán)境都在變化之中,誰來把握這個變化?要通過我們的智慧,要通過我們的知識,所以要"以知為時"。
接下來還要"以德為循"。循,春夏秋冬四時循環(huán),是天之德,而非人之德,人要循天之德。這個不是說人要造作,覺得這個是我的德,是人自己的德,我要去怎么怎么的。只有順天之德,而不自以為是,才能真正做到以德為循。如果認為"我為天地立法",春夏秋冬都是我制造出來的,人類社會的這一切一切,都是我的功德,那就完了。所以要以德為循,我們要把這點把握好。
我們看中醫(yī),看《黃帝內經》中的一些理念,就與莊子是非常契合的。我們怎樣理解《黃帝內經》中的一些深奧的理念?我覺得要結合莊子來理解。反之,也可以利用《黃帝內經》,來加深對莊子的理解,這樣就能相得益彰。如果孤立地學習《黃帝內經》,不參照莊子的思想,那么我們對《黃帝內經》的理解,就會有局限,眼界就打不開。如果僅是從《莊子》中來看養(yǎng)生,那么又總覺得空了一點,所以如果是把《莊子》和《黃帝內經》兩個配合起來學習一下,那么就如虎添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