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充滿著壓力和欣喜的四分五裂

心的對話 作者:(印度)克里希那穆提


"我們的整個人生都分裂成所謂的家庭、生意人、小市民、藝術家、肉欲主義者、好人等等。我們只知道充滿著壓力和欣喜的四分五裂的行動。"

這些局部的意識都有自己隱藏的動機,那和其他的動機是相左而矛盾的,意識的表層便是依據(jù)這些對立的局限而產(chǎn)生的反應。因此我們就是一堆面對挑戰(zhàn)會產(chǎn)生反應的驅(qū)力和動機。

"每天的心念便是這些反應的真實活動,很明顯,它們是相互矛盾的。"

那么問題到底是什么?你到底想解決或了解什么?

"問題就在我必須完整地看到所有隱藏的動機和局限,因為它們便是沖突的原因。換句話說,我必須看到所謂的潛意識。即使我認為自己沒有沖突--其實是有的--我仍然得認識這些潛意識里的東西,以便認識自己。然而我真的可能認清自己嗎?"

你只能知道曾經(jīng)發(fā)生的事實。知道事實意味著你是以舊有的眼睛在看,因此你根本不知道事實的真相是什么。以舊有的眼睛看當下的事物意味著根本看不到。因此"知道"是個危險的字眼,所有的文字都是危險和虛妄的。譬如你說:"我想認識我自己。"這句話包含了兩件事。第一,誰是那個在說"我必須認識我自己"的存在?第二,除了自己之外,他還能認識什么?于是這個問題就變得很荒謬了!因此觀察者即是所觀之物。觀察者就是那個在做夢、那個在矛盾、那個想認識自己也想被認識的存在,他既是幻象,又是那份想停止幻象的需求;他是那醒時之夢,也是對夢所做的有限詮釋。他是分析者,也是那所析之物。是經(jīng)驗者,也是那經(jīng)驗的本身。他便是這一切。他既是制造上帝的人,又是崇拜者。任何一個有些許觀察力的人都可以看到這個事實的真相。那么真正的問題是什么?真正的問題應該如下:在這個框框里,有沒有一種行動可以不制造更多的矛盾、不幸、困惑與混亂?或者有沒有一種行動可以超越累積的經(jīng)歷?

"你是說有一部分的我既能在累積的經(jīng)歷中運作,又能超越其上?"

你是說我在暗示你的心中有一個未經(jīng)探測的"神我"?

"我的感覺似乎是如此。"

當然不是的,先生,我指的絕不是這類的東西。你說的"神我"只是傳統(tǒng)的一種逃避罷了。我們必須重新思考,而不是復述一下陳腐的迷信就算了。在"我"或自我的框框里,很顯然是沒有自由的,因此永遠都會滋長不幸--社會的和個人的等等。我們能不能從其中解脫?我們把精力都花在討論政治、宗教、社會的自由權、平等權和免除貧窮的權力等等的事情上了。

"我同意你,先生。我們把時間都花在討論如何得到行為的自由,如何改變社會的結(jié)構(gòu),壓制社會的失序、貧窮與不公等等問題上了,我根本不認為我們真的想要自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