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活出完整的生命(28)

活出完整的生命 作者:陳陽


正因為如此,我們很多人早就丟掉了“本來的我”。成功地達到“應該主義”的標準的人,其“社會的我”得到眾人的歡迎,生活自然比較容易。但是,他“本來的我”怎么辦呢?

“本來的我”包含著他生命中所有的“未完成事件”。其原初需求存在于心靈的深處,日夜呻吟,并且時不時沖破“社會的我”的禁錮,導致他內心極大的沖突與煩惱。所以,即使是成功地達到“應該主義”的標準的人,也很少隨時隨地都快樂,有自信。

“應該主義”其實是一所無形的、心靈的監(jiān)獄。在這所監(jiān)獄里,“社會的我”是獄卒,“本來的我”是囚犯。“本來的我”被排斥、壓抑、看管,并且被刻意排除在察覺之外,被隱藏起來不見天日。但“本來的我”從來不可能安心“坐牢”,他會挾“未完成事件”的巨大力量一再“越獄”,形諸表面,變成抑郁、疾病、不滿、仇恨,等等。

以下的部分,是探討童年時期我們與父母、與周遭的人,在互動過程中體驗到的一些生命經驗。這些經驗也是深植于我們生命中的一些內在誤區(qū)。也許讀到這個部分的解析,你會產生共鳴,會被打動,也許還會引起你內在某些特別的情緒和感受。如果你有了這樣的體會和察覺,你便開始在理念的層面經驗發(fā)現(xiàn)“本來的我”的歷程。

誤區(qū)一:一定要責備

責備,是中國文化與社會的一大特質。

孩子撞到了桌子,咧嘴哭,大人就打一下桌子,說:“桌子壞!”大人打桌子,就教會小孩子:哭是不對的,要盡快收場;不對的事情,要盡量推卸掩飾——責備桌子。我們的整個童年一直在接受這種教導,最后這種理念就成了我們的一部分。

不管發(fā)生什么事情,我們都會責備一氣——都怪伴侶、孩子、朋友、有錢人、窮親戚、男人、女人、政府、命運、老天,等等。如果詳細計算我們每天進行的指責,可能多得數(shù)不完。

我發(fā)現(xiàn)我們最常責備的是自己的配偶,然而我們常常把最嚴重的責備留給自己?!岸脊炙恕?,接下來往往是:“其實說來說去,還是怪我”——清晰地察覺這一點,真讓人深感驚訝。如果朋友出賣我們、父母公開羞辱我們、配偶粗暴對待我們,就算我們感覺了、察覺了,那些痛苦、傷害還在,并且可能還要天天面對。如果出于種種原因不能將“迫害者”怎么樣,也不便指責“迫害者”,“受害者”就會掉轉槍口責備自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