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儒效?儒效?(7)

道法中國:二十一世紀中華文明的復興 作者:翟玉忠


儒家的神經癥特征

今天又有人大談道統(tǒng)了,仿佛新圣人又要誕生了。事實是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和缺點,儒家理想中的圣人是不存在的——理想與現(xiàn)實的持續(xù)緊張會造成精神的病態(tài)??鬃邮艽驂旱纳倌陼r代,孔子及其后學修身成圣、對完美人格的孜孜以求的確體現(xiàn)出新弗洛伊德主義代表人物霍妮(HorneyKaren1885~1952)所定義的神經癥特征。

哈佛大學的童俊博士總結自己十多年的臨床研究,完成了《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儒家文化背景》一文,這是一件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的工作。他寫道:“歷代儒家認為內圣之學——如何通過自我努力而成為圣人——是儒家全部理論的核心和出發(fā)點。但儒家的人文理想常常在現(xiàn)實中落空。對歷史上儒家文化的這一凄慘命運應該如何解釋?作者結合臨床觀察認為,這與儒家文化中的內在本質有必然的聯(lián)系:儒家思想中過份強調理性、貶低情感的‘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的社會期待;將‘己’作為人際關系中的一點,‘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以‘己’為出發(fā)點的認知方式,以及儒家‘修齊治平’的奮斗目標、過份的恥感和權威崇拜均蘊含有明顯的自戀趨向,這些文化特質往往成為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溫床?!?/p>

筆者知道,現(xiàn)代儒家還會用在書齋里寫“治黃策”的方法大罵童俊??上驳氖?,儒家與精神病關系的臨床研究工作已經開啟。

作為主導國人兩千年的意識形態(tài),作為大眾媒體追捧的文化潮流,作為一些人眼中不可取代的國際形象,我們已經知道儒家是中華原文明的異化形態(tài)。那么,儒家理念也是一種精神病態(tài)的反映嗎?就算我們不相信臨床醫(yī)學研究,但一想到這個問題,所有有理性的中國人是不是都會不寒而栗!

2.儒家給中華文明究竟帶來了什么

儒學無效,儒者無用

自戰(zhàn)國時代起,在儒學失效的殘酷現(xiàn)實面前,歷代儒生都做了大量恢復儒家信譽的工作,這個過程持續(xù)了兩千多年,直到鴉片戰(zhàn)爭后,面對接踵而來的內憂外患以及處理這些內憂外患問題的一次次失敗,國人才極不情愿地拋棄了它。

最早的對儒效產生重大沖擊的事件發(fā)生在公元前316年,燕王噲禪讓相國子之,這是中國第一次禪讓政治改革實踐,結果是燕王噲身死國亂。

然后是西漢末年大儒王莽主政,結果是王莽篡位,國勢大衰。

再后是公元732年編訂《大唐開元禮》,這是獨尊儒術之后一部最系統(tǒng)最完整的禮儀大典,本來是致太平的標志,卻隨之來了個安史之亂。儒家開始從禮義儒學轉向心性儒學,從此儒生不再像孔子那樣迷戀于禮儀形式,轉向內心的修煉。

心性儒學的高潮是宋明禮學,結果是外族入侵和隨之而來的種族屠殺。

最后一次重要的儒效證明是義和團運動,當時的儒學領袖徐桐對祭孔的義和團抱有厚望,斷言“中國當自此強矣”,并親自迎接義和團入京。結果是八國聯(lián)軍進京,慈禧太后和皇帝逃亡,徐桐受兒子欺騙自殺——可謂“死得其所”。

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儒教研究室主任的李申先生,在他的《簡明儒學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一書中這樣描述鴉片戰(zhàn)爭后儒學退出思想統(tǒng)治地位時的處境:

“儒者們曾經用盡了辦法,企圖使儒學能夠支持那尊崇它的政權,并保持儒學的統(tǒng)治地位,但是失敗了。儒者們無法像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那樣,使儒學與另一種指導思想雜處并行;也無法像魏晉儒者把老莊僅僅當做一種談資、一種補充那樣,在保持儒學指導的前提下,把所謂西學僅僅當做一種技藝,當做一種‘用’;也無法像隋唐儒者那樣,在治國平天下的時候想念著儒術,在自己的心里頭相信著佛教的輪回報應;更無法像宋明儒者那樣,把自己的對手嚼碎、吞下、徹底消化,把儒學來一番徹底的更新。每一種辦法他們都嘗試過,但是每一種辦法都不能奏效。儒學再也不能治理自己曾經治理了近兩千年的這塊土地上的國家,更無法使自己的國家所處在的天下達到太平。它不再能支撐這個國家,而這個國家也就不再尊崇它?!?/p>

至于今天生活在西學陰影里的新儒學,正如李申先生指出的那樣,最多不過是歷史的游魂——儒家可以作為一種思想體系存在,但幾乎沒有人相信它能作為制度體系復活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