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追尋始自甲木英旦·普勒尼瑪,阿拉善達里克廟的已故住持和夏仲活佛。他生于1924年,圓寂于1999年,是著名的藏學(xué)家和藏醫(yī)學(xué)家,曾擔(dān)任過十世班禪的助手和首屆藏傳佛教高級佛學(xué)院的講師,在藏傳佛教地區(qū)享有很高的聲譽。我們參加了他的靈塔的落成誦經(jīng),也從他的徒弟和好友那里聽到了很多他的故事。
對于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甲木英旦活佛熟知倉央嘉措晚年在阿拉善地區(qū)活動的歷史,并在倉央嘉措肉身靈塔毀于“文革”之后,親身經(jīng)歷了其骨灰的重見天日和靈塔的重建。
達里克廟位于阿拉善左旗豪布爾都蘇木陶力喀查駐地,距巴彥浩特西北150公里,建于清仁宗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曾于清道光、咸豐年間兩次擴建。清穆宗同治八年(1869年)它被馬化龍部破壞,受損,同治十三年(1874年)修復(fù),共有殿宇5座,占地1.6萬平方米,盛時喇嘛有250多人,有佛塔8座,一字形橫向排列,坐落在廣袤的戈壁之中。塔內(nèi)藏有多種佛像及經(jīng)卷,象征諸佛智慧永駐塔中。
甲木英旦活佛生前曾對好友說:“我深深地愛著倉央嘉措。我為他而生,他是我心中最美的佛?!?
甲木英旦活佛多次講述這樣一個傳說:五世達賴曾做過一個夢,夢見布達拉宮刀光劍影,他被迫離開,向東尋找上師誦經(jīng)之地。若干年后,他的轉(zhuǎn)世果然被迫離開布達拉宮,在四處訪佛苦修中,一路風(fēng)雨,終于在阿拉善找到了歸宿。
甲木英旦曾這樣告訴他的弟子:“倉央嘉措在這里修身和弘法,風(fēng)沙和磨難永遠是修行的一部分。這里的眾生和草木都沐浴著他的光輝,他是我終生守望之佛。”
今天,已經(jīng)沒有人說得清倉央嘉措隨身的“母親玉像”是如何在200多年的時間里輾轉(zhuǎn)流傳并保留至今的,但是作為曾親眼目睹倉央嘉措遺留下來的“母親玉像”的活佛,甲木英旦曾囑咐說:“這是倉央嘉措心靈的寄托,是來自三江源頭的善緣之物,也是倉央嘉措灑落在草原上的大愛的象征。”
已經(jīng)退休的地質(zhì)工作者王靖悟曾在艱苦的歲月里幫助和陪伴甲木英旦活佛,是活佛生前極知心的朋友。他曾親耳聽到甲木英旦活佛提起倉央嘉措身邊“有個玉人”的傳說。作為印證,甲木英旦活佛還曾告訴他一個有關(guān)倉央嘉措靈塔的故事,那就是在特定的時間站在靈塔原來所在的位置,仰望靈塔所在的南寺背后的山頂,能夠看到一個酷似藏傳佛教格魯派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大師的剪影。
“我看到了那個剪影,還多次拍到了照片,的確像極了宗喀巴大師,這是一個甚至連南寺的很多喇嘛都還不知道的秘密?!蓖蹙肝蛘f。
據(jù)說這個有關(guān)宗喀巴的剪影,最早是倉央嘉措發(fā)現(xiàn)并畫在一塊羊皮上的。可惜,這塊羊皮現(xiàn)在下落不明,也許早已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中了。
喜歡讀書、酷愛鉆研的王靖悟退休后的一大樂趣,就是搜集和研究有關(guān)賀蘭山的歷史文化資料,他對宗教、巖畫和歷史人物都有濃厚的興趣并有很多有趣的發(fā)現(xiàn)。他甚至還花了數(shù)年時間研究成吉思汗在賀蘭山一帶的活動,并對成吉思汗最終埋葬地的考證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見解。
王靖悟還提到,在賀蘭山里也有一個地方叫“五臺山”,當?shù)厝私小靶∥迮_”, 山深路險,一般人難得進去,十分清靜,所以也建有不少寺廟,其中包括一座叫作“五臺山廟”的廟宇,里面有一股四季不斷的泉水。據(jù)說倉央嘉措也曾到過那里修行,所以那里現(xiàn)在也叫拜寺口。
“當年在達里克廟附近進行地質(zhì)勘探的時候,我沒事兒的時候總喜歡和甲木英旦師父聊天,我們海闊天空,什么都聊。我們兩個能聊到一起去。他也會和我說一些他所知道的掌故,但我們討論最多的還是佛法和做人的道理?!蓖蹙肝蛘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