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延博學與熱心的教員,是蔡元培在北大實行革故鼎新、造成良好學術空氣的一項重要措施。而實施這項措施的方針或指導思想,是“兼容并包主義”,這是蔡元培在中國近現(xiàn)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教育主張。蔡元培不止一次地強調(diào),他辦大學的指導思想,是“仿世界各大學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
“兼容并包”的思想,體現(xiàn)在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各個方面。
首先,在大學的知識學術內(nèi)容上,兼容并包就是要廣采博收,囊括大典,吸收古今中外各種學術思想文化成果。蔡元培常說:“大學者,囊括大典網(wǎng)羅眾家之學府也”,“大學是包容各種學問的機關”。他反對宗派習氣,門戶之見,墨守成規(guī),抱殘守缺,持一孔之見,守一家之言;而主張對中西文化兼收并蓄,融匯貫通,對新舊文化也要博采眾長,發(fā)揚光大。正是基于這種原則,蔡元培讓北大英語系另外開設法、德、俄及世界語等課程,物理系開設以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學講課材料為主的近代物理,中國文學方面增加詞、曲、小說史等課程,中國史學增加西洋史的課程并改為史學系等,以至增加音樂、美術、繪畫、武術方面的活動,更允許李大釗進行關于社會主義學說的研究和教學,等等。這些都是兼容并包思想觀照之下的產(chǎn)物。
兼容并包體現(xiàn)在引進人才方面,就是不拘一格。廣延人才,網(wǎng)羅眾家,只要是“積學與熱心”并有真才實學的人,蔡元培都想方設法地延攬,從而使北大的教員隊伍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文科方面,既集中了一批新文化運動的猛將,如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nóng)、沈尹默、吳虞、周作人等,又有一些政治上保守而舊學根底深厚的學者,如黃侃、劉師培、黃節(jié)、辜鴻銘、崔適、陳漢章、屠寄等。此外,文科方面還集中了一些學有專長的新老學者,如馬敘倫、馬裕藻、朱希祖、陳大齊、陳介石、陳垣、孟森、杜國庠、馬衡、吳梅、章士釗、劉文典、許季上、肖友梅、徐悲鴻、陳寅恪、楊昌濟、康心孚、吳承仕、沈兼士、梁漱溟、燕樹棠等;法科方面有國內(nèi)聞名的法學專家馬寅初、陶孟和、高一涵、陳啟修、黃右昌、周覽、王寵惠、張耀曾、羅文干、康寶忠等;理科方面的知名教授有李四光、顏任光、何杰、翁文灝、鐘觀光、李書華、夏元磲、秦汾、王仁鋪、丁文江、俞同奎、何肓杰、胡濬濟、馮祖荀、溫宗禹、任鴻雋、王尚濟、孫云鑄、郭世綰、陳世璋、張大椿及外籍教授葛利普等。這時的北京大學,可謂人才濟濟,名家薈萃,國內(nèi)無二。
對于延攬人才,蔡元培真是不拘一格。如當年的梁漱溟,年僅24歲,既沒出國鍍過金,也無國內(nèi)大學文憑,但勤奮好學,能有創(chuàng)見,于是蔡元培也把他請來做北大講師。梁漱溟每提及此,總是強調(diào)自己是當時北京大學內(nèi)得到培養(yǎng)的一個人。梁當時和學生年齡差不多,許多學生還比他大幾歲,如后來成為著名學者的馮友蘭、顧頡剛、孫本文、朱謙之等人。更有一些梁漱溟少年時的朋友,如雷國能、張申府,那時也在北大求學。由于蔡元培聘任得人,不拘資格,使大批年輕有為的人到北大任教。據(jù)1918年初統(tǒng)計,全校有教授90人,從可統(tǒng)計到的其中76個人的年齡看,35歲以下者43人,占56.6%,50歲以上者僅有6人,占7.9%。全校教授平均年齡30多歲,最年輕的文科新聞學教授徐寶璜,年僅25歲,劉半農(nóng)、胡適,也僅二十七八歲。而這時北大本科生的平均年齡在24歲左右。這些年輕教師給北大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