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征大軍進軍的速度不算快,經(jīng)常上午行軍,中午之后休息,甚至還會在途中休息一至數(shù)天,其后勤的補給方式是,動用武剛車3萬輛,運糧約25萬石,隨軍而行。武剛車運糧雖然勝過人力運糧,但在蒙古地區(qū)行軍經(jīng)常需要橫跨沙漠,而笨重的武剛車時不時會陷入沙堆之中,從而拖延了行軍速度(朱棣吸取了教訓,后來幾次親征漠北時,改用大量的驢子來運輸)。
明軍平均每十日路程,就建筑一個城寨,里面通常都有水源,當前進時缺水,可以派人返回到后面的城寨里取水,同時,每一個城寨里面都貯存了糧草,并留置著一部分軍隊守衛(wèi)(明軍建筑的城寨有“殺胡城”、“滅胡城”等,同時還利用洪武年間北征蒙古時遺下的城寨。例如“廣武鎮(zhèn)”就是洪武五年李文忠北征時的屯糧基地)。軍隊沿路筑城貯糧的主要目的是為回師作準備,這顯示朱棣最初制訂的計劃是沿原路回師。
5月1日,明軍到達臚朐河(朱棣改其名為“飲馬河”),至此,已經(jīng)深入蒙古腹地,卻仍未與韃靼軍主力相遇。朱棣非常重視偵察敵情,據(jù)《山堂別集》記載,他曾經(jīng)訓斥負責偵察任務的哨馬營等將領,稱:“哨馬營離大營30里??不發(fā)哨馬在前,卻令架炮之人在前,遇見賊五人,若賊有膽略,如何不被其擒去(所謂“架炮之人”的任務就是發(fā)現(xiàn)敵人時用炮聲來作預警的,與作戰(zhàn)機構神機營的任務不相同)?”為了避免有將士被敵人掠去而導致泄漏軍機,朱棣特別下令選拔精壯官兵沿途收容患病及掉隊之人。
從進軍過程中,可以看出明軍是采取集中兵力的形式,步步為營地向前推進。
5月5日,明軍首次捕獲韃靼軍隊的間諜,5月8日,當前進至環(huán)翠阜時,一位名叫款臺的指揮又捕獲了一名間諜。據(jù)這位間諜供稱韃靼發(fā)生內訌,大汗本雅失里率一部分人馬向西欲投奔瓦剌,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達了兀古兒扎河(即克魯倫河北),而太師阿魯臺則率另一部分人馬東奔。
針對韃靼已經(jīng)分散為兩部分的事實,朱棣亦改變了以往集中兵力的布置,而采取分兵應付的措施,他把軍隊分為兩部分,一部由其親自帶領,攜帶20日糧,追擊本雅失里。另一部分駐扎在新筑成的“殺胡城”中,監(jiān)視東奔的阿魯臺部。
朱棣命令隨征諸將在帶兵時要盡量不走山路,避免士兵疲憊不堪,當他到達兀古兒扎河時,發(fā)現(xiàn)本雅失里已經(jīng)離開該地,便連夜追擊,于5月13日在斡難河畔追上了本雅失里,雙方爆發(fā)了一場激戰(zhàn)。